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评·综述

盘点“依法治国十年”:法治国家离我们有多远

  往期回顾:全部

  本期关注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10年前的1997年9月,“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成为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一个新的里程碑。

  10年后,中央党校的大礼堂中,胡锦涛总书记声如洪钟:“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回首10年,如何评价我国法治建设的得失?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法治经验?中国未来的法治蓝图又该如何设计?2007年7月14日,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举办“纪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10周年理论研讨会”,且听法学家们盘点。

  ·

  ·

  ·

  ·

  ·

  ·

  ·

  ·
  傅旭专栏 毛磊专栏 吴兢专栏 王比学专栏 裴智勇专栏 石国胜专栏 杜文娟专栏 宋伟专栏 刘晓鹏专栏

  依法治国进入关键期——法治国家离我们有多远?

  吴兢 裴智勇 刘晓鹏

  近日,吴忠市东塔寺乡小学学生阅读青少年维权知识口袋书。(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从“制”到“治”——划时代的选择

  “起草党的十五大报告时,我们还一再担心"法治"会被"法制"代替。”参加报告起草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家福研究员回忆。

  当时,报告草案向官员、专家征求意见,对用“法治”还是“法制”,意见并不完全统一。包含了民主、自由、人权重要内涵的“法治”,并不像现在这样被普遍接受。

  “从法制到法治,是20年改一字。
个中艰辛,法学界深尝其味。”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说。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要“法治”还是要“人治”,曾在法学界引起一场广泛争论。真理愈辩愈明,法治的思想和主张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这场持续近20年的论战,为党中央和全国人大正式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将"法治国家"作为奋斗目标确立下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李步云说。

  李步云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现代中国依法治国历史进程的起点”。三中全会公报、1979年党的64号文件、对“四人帮”的审判、1982年宪法的制定等,都是早期“依法治国”的标志性事件。

  “邓小平同志为依法治国思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关键的决定性因素与条件是,依靠一两个英明的领导人,还是寄希望于建立一个良好而有权威的法律与制度。他的回答是后者。”

  十五大召开前一年——1996年2月8日,王家福为中央政治局做了法制讲座,题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此前,中国社科院专门成立了依法治国课题组,王家福、李步云、刘海年等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遥想当年,刘海年感慨地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当时正在社科院法学所工作。“我们那时都是王家福老师、李步云老师、刘海年老师的助手,至今仍然记得跟老师们一起探讨依法治国讲稿的情景。今天,法治已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

  “在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漫长封建历史传统的国家,在我们这个人治思想比较浓厚的国家,彻底否定人治,坚定走依法治国道路,是了不起的历史进步,具有划时代意义。10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立法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初步建立起现代意义的行政体制、司法体制。”王家福深有感触地说。

  “社会主义找到了依法治国,就找到了人类文明积累的治国的最佳方略;依法治国服务于社会主义,就走上了保障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金光大道。”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国华说:“今天,我们纪念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10周年,应当坚定不移地把它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权入宪与和谐社会——2004年宪政“起点”

  回首新中国近60年的法制历程,李步云提出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到1978年,包括法制初创、停滞不前和彻底破坏3个阶段;1978年后,中国开始了依法治国的历史性进程,尤其是1997年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看来,2004年是依法治国的一个新起点,“中国法治建设,正在迈向社会主义宪政阶段,这是法治的高级阶段。”

  他认为,有6个标志性事件:其一,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其二,宪法修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其三,依法执政,成为党中央确立的基本执政方式;其四,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开始形成;其五,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向全世界宣告“建设法治政府”;其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次作为科学命题提出,民主法治位列六大基本特征之首。

  对此,一些法学专家学者也表达了同样看法:我国已步入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时期。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研究员认为,10年法治建设的一大重要成就,就是提出了“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理念,并将之置于实行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首要”地位,凸显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崇高地位和至上权威。

  先立再破与渐立渐破——中国特色的“权威推进型”

  短短10年,从理论到行动,法治已大踏步走进生活: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维权能力、法律的影响力……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部分。

  目前,中国有22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68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7200多件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近3年来,各级政府加强依法行政,复议机关共解决行政争议20多万件;“四五”普法期间,8.5亿普法对象接受教育;2005年底,全国共有8516个政府法律顾问团……

  “10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改革司法体制、尊重保障人权、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李林如是总结。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蒋立山认为,我国的法律改革与秩序治理,服务于社会转型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表现出明显的“政府推进”特征。中国在社会转型期,走的是一条“先立再破”、“渐立渐破”的谨慎道路,始终注重秩序稳定,完全不同于俄罗斯等转轨国家的“先破后立”。

  “变革的稳步推进,打破了西方"自然演进型"模式,开创了一种典型意义的"权威推进型"法治变革模式。”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教授黄文艺也赞同这一看法。他认为,正是党和政府对现代化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防范和避免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严重社会问题,保证了法治建设事业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稳步推进。

  与会的许多法学专家都表示,现代法治在中国的确立和形成,不仅仅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变革,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型。由党政力量自上而下推动的持续了20多年的全民大普法,是我国10年法治进步的重要经验。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袁曙宏教授认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的创造性结合,坚持自上而下政府推动与自下而上公民参与的创造性相结合,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十六大以来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进入关键期——法治国家离我们有多远

  ……「全文」

  法学家盘点“依法治国十年”
  信春鹰:依法治国成为治国基本方略 全文

  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是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的。经过10年的发展,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一种判断是非的标准。

  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之下,我国立法工作在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方面取得了深入进展。通过法治来约束权力,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都认识到“违法”是不光彩的事情,是要承担责任的。尽管我们还面临种种困难,有的时候还会有挫折,但是我们已经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让我们继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
石泰峰:深层次思考法治问题 全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相互交织在一起,我们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要深层次地思考当代中国法治面临的问题。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法治的思考,已经从国家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更加凸显对法治的需求。近几年,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仍存在投资规模过大、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扩大等问题。贯彻科学发展观,要从理论形态进一步体现为制度和法律要求,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解决问题。这给法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法治发展要进一步审视自身的价值问题。
徐显明:建设社会主义宪政 全文

  以2004年作为起点,社会主义法治迈向社会主义宪政阶段。

  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民主政治等等,这些概念要在法学上寻找一个基本的范畴来概括,最恰当的概念就是“社会主义宪政”。1940年毛主席就曾写过《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目前这一时期,宪政里面的几个要素我们基本都具备。有个拟人化的比喻:宪政的两只脚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它,宪政就没有立足之地;人有心脏,宪政的心脏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有灵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是宪政的灵魂;人有眼睛,自由和平等就是宪政的眼睛;宪政有头脑,党的领导就是头脑;宪政还有一张脸,好的宪法的文本就是它的脸。
李林:从制度上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全文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构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宪政的三个基本要素。

  在观念形态上,三者统一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实践形态上,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之中,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在制度形态上,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宪法及其构建的宪政体制。通过社会主义宪政的制度化、宪法化安排,用根本大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形式,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肯定下来,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三者有机统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王家福:依法治国前景美好 全文

  10年来,依法治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前景美好。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解决。

  当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认识,并付诸行动。依法治国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要提高整个社会实施依法治国的自觉性。应该更好地规范权力,使国家权力在法律范围内运作,确保权力不被滥用;要更好地完善市场经济法治。避免权力寻租、官商勾结。科学发展观需要法治,城乡差别的解决也需要法治的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完善法治,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法律的保障。
孙国华:法治是一切治国手段的前提 全文

  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推行依法治国。不能把依法治国与治国的其他手段对立起来。相反,法治是运用并运用好一切治国手段的必要前提。法治意味着,任何治国手段的运用,都必须依法,都不许违法。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双管齐下,把国家政治生活里的法治和党内生活的法治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近,司法解释和党内规定衔接起来,这是很好的。邓小平同志曾讲,“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法治建设、民主建设也必须抓住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包括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制度,也包括党内生活的制度。在我国,如果不把党治好,国家是治不好的。
李步云:弘扬民主法治人权时代精神 全文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民主法治人权的时代精神,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决定当代法治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

  依法治国,重在依宪治国。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关键在树立宪法的权威。建立宪法实施监督制度已刻不容缓。在人权保障领域,在作出必要保留与解释的条件下,正式批准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有利于促进我国人权有关领域的保障力度。在全面完善和加强权力监督体系的同时,应特别关注对党政“一把手”的制约与监督。为了推进法治的民主化,除继续扩大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刘海年:历史经验值得注意 全文

  我国历代统治者尤其是王朝更替时,大都首先抓法律制定。正是这些法律保障了古代文明的发展。古代社会只有法律而没有法治。法治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胜利逐步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将人权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法治的价值取向。但他们的民主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

  不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实践证明,写在党的决议和宪法上的治国方针和原则,并非完全变成了现实。要充分认识官本位和以言代法在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影响的顽固性;认识不正当的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可能造成的障碍。总之,要充分认识目标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图说法治

  7月16日,大学生在河南许昌市区街头进行普法宣传。(牛书培摄)

  《山西省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7月1日是起正式实施。(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责任编辑:梅智敏)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步云 | 王家福 | 刘海年 | 刘晓鹏 | 裴智勇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