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数五政府部门对外办公窗口实施弹性工作制
问:错时上下班能缓解交通拥堵吗?
分析:北京东路和北京西路两个区域,集中了省、市级机关大多数工作人员,交通潮汐现象十分明显,交通拥堵现象时常发生。
近年南京市政府也对机关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但由于没有对企业办事时间进行合理引导,一些企业或单位随着政府的上班时间进行了调整,削弱了“错时上下班”的效果。建议:政府机关全面推行“朝九晚五”制度,政府部门对外办公窗口实施弹性工作制,早上9:30甚至10点上班,中午不安排休息时间,与一些企业的上下班时间相接轨,方便办事,减少交通流量。
招数六合理引导私家车消费 问:私家车的发展要不要进行限制?
分析:2001年到2006年,我市私家车年均增长43.7%,而城市道路长度年均增长10.8%。我市主城主要路段私家车交通流量占用的道路资源在1/4左右,而以私家车为主的出行占整个城市出行的3%左右。私家车的快速发展,给我市交通带来的压力日益突出。
建议:本着“谁消费,谁买单”市场化的原则,运用经济杠杆,通过如征收城市交通拥堵费、历史文化名城污染防治费、提高停车收费标准等措施,适当增加私家车的使用成本,以促进私家车使用成本合理化,从而引导市民尽量少使用私家车。用“鼓励拥有,有限使用”的汽车消费理念影响居民的市内出行模式,通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市区边缘结合大型公交枢纽建设,设置低价位或免费停车设施等措施,鼓励市民换乘公交车进入市区。
招数七河西、仙林要发展特色产业 问:针对主城与“一城三区”之间交通潮汐现象,有什么对策?
分析:新城和新区功能较为单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与居住相互分离,增加了新区与老城之间的交通流量,给我市主城交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从2006年住宅供应区域结构来看,“一城三区”商品住宅销售量达到全市的3/4左右,基本达到“一个集中,三个疏散”的目标,未来新区人口和出行需求进一步增加,据预测到2010年新区与主城之间的交通流量将增加一倍以上,老城新区通道交通瓶颈更为突出。
建议:在河西和仙林规划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新区居住功能,更要加快就业等综合功能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都能在新区范围内解决,减少了新区与老城之间交通流量。在河西,以发展商务办公、金融保险、会展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培育河西商务中心;在仙林,利用高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教育、咨询、信息等知识服务业。
招数八调整行政功能,给老城交通减负 问:如何缓解老城交通压力?分析:由于省、市行政中心均集中于老城,一方面机关人员上下班和办事人员直接增加老城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因行政功能的集聚影响了老城一些功能疏散,使得老城交通流难以得到有效疏散。
建议:调整老城行政功能布局,对今后行政机构改革或办公用地需要调整的部门,尽可能地通过土地置换迁出老城。规划新的行政办公区,不断强化新的行政办公区行政功能,弱化原驻地的行政、交通和居住等功能,带动老城其他功能外迁,引导老城就业岗位的外迁,从根本上缓解老城交通压力。
招数七九打包收费,机动车跨江一“票”搞定 问:如何缓解大桥拥堵?分析:随着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江南江北的交通日益频繁,跨江交通流量将大幅度增加,实施跨江路桥收费改革、推行年票制势在必行。
建议:优化过江通道收费路口的布局,调整收费方式,改变以往的“一桥一费”制,将二桥、三桥等跨江通道变成“城中桥”,平衡各跨江通道的交通流量。同时要将跨江交通建设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主城过江通道上,建设纬三路过江通道和地铁三号线过江通道,真正缓解过江交通压力。
招数十“自行车+公交车”,提倡出行新模式
问:提倡自行车出行方式是否能缓解拥堵?
分析:自行车以其健康、便捷和环保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但我市自行车交通系统还不完善,与机动车通行相互影响,降低了道路的通行效率,市民停车不便,非机动车发展不规范,自行车安全得不到保障等。
建议:自行车和公交的换乘体系建设将是未来自行车运行模式的方向。随着我市居民出行距离不断增加,“自行车+公交车”出行方式在解决我市交通拥堵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小汽车出行向公交出行引导。因此,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公交、地铁附近自行车停放设施,完善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接驳,鼓励市民采用自行车驻车换乘公共交通的方式进行长距离出行,引导市民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市区,可以减少对小汽车出行的需求。南京日报记者解悦 实习生 范滢皓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