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 学生贴帖交流语文学习
谈起高中新课程,北京171中的语文特级教师吴继烈并不陌生。
2005年,作为东城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吴继烈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在三个区县试点进行的“信息化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实验”,这个课题启动的目的就是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吴继烈和她的学生们成为语文新课程教材的首批使用者,第一次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经常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为了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常常鼓励他们使用电脑和网络搜集学习资料。”吴继烈说,教学中,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和感受不断带给她惊喜。
一次,在班级共用的语文学习网站上出现了一个名为《〈诗经·卫风〉中“淇水”出现率》的帖子。学生张天益利用课余时间,详细研究了《诗经·卫风》中“淇水”这一意项出现的频率,通过分析得出“淇水”原来是一条风景优美的小河……张天益的这个帖子,让吴老师大为意外,这种探究性的思考方式已经接近大学生做论文的水平。
通过两年的实验,吴继烈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学习行为的变化———从以前等着老师讲变成主动地拿着问题和老师探讨。今年高考中,她任教的一个普通班,语文成绩130分以上的达到班级参加高考人数的6.8%。“这是新课程带给学生和老师变化最有力的说明。”
-展望 高中学校面临重新洗牌
曾有专家预言,新课程改革将给学校更多机遇和挑战,一批注重学校发展特色,执行新课程理念到位的学校,将会在课改中崭露头角,北京的高中学校将会面临一次重新洗牌。
早在几年前,北京的一些示范高中就开始在学校中尝试推行选课制。人大附中迄今已开设选修课150多门,学生们可随意选择各种感兴趣的课程,不出校园就能学习到英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等9种语言。通州区的潞河中学开设的选修课也已达到80门之多。
在高中新课程实施前,一些学校从硬件设施上入手,为新课程实施搭建平台。2006年9月,北京二中新教学楼投入使用,木工车间、陶艺作坊、刺绣教室等近10个专业化教室的设立,已超前考虑到高中课改实施后选修课开设的需求。
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李奕认为,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不是把所有学校都变成一个水平,而是让它们和谐发展,各得其所,为首都发展建设提供不同特色、层级的人才。教育行政部门也将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学校评价都应建立在其所创造的教育附加值上,关注学校的“再加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课程改革最大的效果。
新学年开始后,市教委将在各区县选择不同层次的高中学校开展样本校调研活动,通过样本校的实施情况,了解课改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实验结果、意见和建议将作为制定和完善课程改革政策的重要依据。
北京高中教育的破冰之旅已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本报记者 张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