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级债危机警示中国
国内银行未实现资产证券化,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升,银行应注意合理控制风险
■新闻分析■本报记者 王宇新
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美欧日央行积极行动……近来,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起的风暴正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出现,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一些从事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放贷机构。今年初以来,众多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
同时,由于放贷机构通常还将次级抵押贷款合约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基金等,因此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愈演愈烈,一些买入此类投资产品的美国和欧洲投资基金也受到重创。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例,由于受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拖累,该公司旗下两只基金近来倒闭,导致投资人总共损失逾15亿美元。此外,法国巴黎银行9日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的交易。这三只基金的市值已从7月27日的20.75亿欧元缩水至8月7日的15.93亿欧元。
中国股市是否会受到美次级债危机的影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毕竟只有少量的银行参与了美国的次级债的投资,因此,这一危机对中国A股市场影响不大。
“直接影响基本没有。金融市场上没有与其直接挂钩的产品,市场中的机构也没有大量持有相关债券。目前来看,直接影响不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会产生一些间接性影响,比如说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以及全球投资者将会因此进行市场组合的调整。”
“一方面,国内的机构很少有投资于次级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因此直接风险的可能不大”,华西证券的一位分析师表示,“另一方面,虽然海外投资机构可能重新安排资金配置,但这对于相对封闭的中国股市来说影响也不会很大。”
据了解,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并且,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扩大至其他金融领域,银行普遍选择提高贷款利率和减少贷款数量,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显出流动性不足危机。9日,在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基金的交易后,投资者对信贷市场的担忧加剧,导致欧洲和美国股市大幅下跌。
面对已经形成并有扩大趋势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中央银行积极行动,希望通过向货币市场提供巨额资金恢复投资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场稳定。欧洲中央银行9日宣布,向相关银行提供948亿欧元的资金,10日又向欧元区银行系统注资610亿欧元。美联储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于9日向银行系统注入240亿美元资金。日本中央银行10日宣布,向日本货币市场注入1万亿日元的资金。
“各国央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市场提供流动性,避免危机的扩散。”曾刚对记者说,由于次级债危机导致商业银行的头寸比较紧张,短期利率上升很快。这种情况下,央行出手是为了平抑利率的上扬,缓解市场流动性的危机,目的就是为了维持市场平稳运行。
在谈到这场危机对中国有何借鉴意义时,曾刚指出,中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不断上升过程中,目前风险还体现不出来,但潜在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迄今为止,中国的银行还没有实现资产证券化,所有按揭贷款都是存放在银行,也就是说,所有风险都集中于银行。在房地产价格上升的时候,银行应注意合理地控制风险,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美国次级债危机会否波及中资银行?
编者按:全球主要股市市值缩水、有色金属价格下跌、原油价格下挫、欧元英镑汇率破位下降、欧洲央行美联储多次向银行系统注资……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风波继续影响着全球金融市场。大洋彼岸的蝴蝶已经扇动翅膀,我国的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是否会受到影响?今起,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个话题
■热点聚焦·关注美国次贷危机系列之一■本报记者 赵红梅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或“次级债”)这只蝴蝶扇动的金融风波正在迅速向全球蔓延,受其影响,近期全球资本市场出现动荡。8月14日美国和欧洲主要股市再度大幅下跌。欧美主要央行近日不断地向金融市场提供巨额的流动性,以稳定投资者的信心。
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因实施资本管制,国内金融市场相对封闭,躲过一劫。当前市场在担心,美国次贷风波最终会否伤及中资银行?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独善其身,危机又会循着怎样的途径蔓延?
中资银行“损失”还是雾里看花
近日,有媒体刊登6家中资银行在美国次级债投资中遭受损失约49亿元,其中,中国银行投资次级债券的规模约为296亿元,2007年末次级债券亏损额约为38.5亿元,占其2007年预计税前利润的5%。建设银行列于中资银行次级债投资亏损第二位,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也未能幸免。
该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紧接着,几家中资银行出面澄清。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13日表示,该行有关美国次级房贷债券的投资,在危机前已获利平仓。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14日否认了中行亏损的说法,并指责该消息毫无依据。交通银行则对外发表声明表示,交通银行包括其海外分支机构,没有购买过美国次优按揭债券。中信银行董秘罗焱称,中信银行没有涉及美国次级债业务。
一时间,众说纷纭,中资银行在美国“次贷”风波中的损失犹如雾里看花。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市场对中资银行此次损失的说法和推测不一。
“中行的外汇资产占比过高,此次损失难以避免,中行次级债投资大概在15亿至20亿美元,损失应该超亿元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融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行在投资美国“次贷”上损失38.5亿元的数据,“据说来自金融机构——贝尔斯登,他们是根据估值算出来的,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锋则认为,几家中资银行涉及美国次按资产的投资比例很小,规模也小,直接暴露于这一风险的可能性不大。
同时,殷剑锋表示,尽管少数发放次级按揭贷款的银行会遭受损失,但这种损失不会形成波及美国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大危机,即使未来次级按揭贷款逾期率继续上升,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会得到控制。
“目前中资银行在‘次贷’投资比例应该是微不足道的,对几家银行影响应该很小,这件事件本身对银行不会有实质性影响,但长远来讲,给银行对外投资的资产组合敲了警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副教赵欣舸告诉记者。
安信证券研究认为,情况要比想像的乐观,而且对银行的盈利与股价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美国次级债市场的下跌幅度有限,此外,中行目前的股价偏低,因此次级债事件对股价的负面影响极小,给予中行增持-A的投资评级。
除了招商银行已公布中报外,未来几周,国内各大银行将陆续发布中报,是否受美国次级贷款市场影响而遭受损失,损失程度大小,在中报中可能会披露得更为清晰。
中资银行应小心“房贷”风险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学者及市场人士均认为,美国“次贷”危机难以对中国国内金融市场造成直接冲击,更多的是市场恐慌情绪带来的间接影响。中资银行在此次风波中应吸取教训,重视房贷等风险,提高应对房贷风险的能力和风险控制。
从房产贷款总量看,截至2006年末,我国个人商业房贷余额已经达到2.27万亿元。国家会计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曾估算了我国内地按揭贷款的违约风险:对照香港20年的经验,利率上升、房价波动以及贷款人偿还能力下降等三大因素诱发的房贷违约率可能超过18%。房贷违约很容易转换成未来几年内的银行坏账。银监会最近的调查显示,国内部分省市的房贷不良率连续3年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假房贷”、“假按揭”案件层出不穷。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中国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而许多商业银行却一直相信房价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只涨不跌,争相强食房贷“蛋糕”。
殷剑锋认为,从美国“次贷”风波中应得到一些启示:第一,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未来除了要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之外,对于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房价过高的楼盘,可以考虑提高按揭贷款的首付比;第二,应该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以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第三,鉴于当前绝大部分的住房按揭贷款都是浮动利率贷款,央行在调整利率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小心,以免造成由货币政策引发的金融风波。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同样认为,中资银行要吸取美国“次贷”教训,要准确判断房地产市场走势,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房价回落的不利影响,要采取严格的贷前检查杜绝虚假按揭,同时要开拓思路,利用衍生品或证券化转嫁风险。
给QDII上了一堂“风险课”
5月12日,随着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出台,商业银行QDII产品被放开了“不得投资于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等束缚,各大商银等金融机构纷纷展开QDII向海外投资股票类产品的宣传攻势。一时间,QDII成了热门词汇。
记者了解到,目前批准的QDII一共18家,总的外汇额度是140亿美元。
郭田勇估计,银行系等QDII产品在美国“次贷”风波中基本影响很小,更多的是给那些正处于产品设计、审批和进入市场操作阶段的QDII,上了一堂“风险课”。进军海外金融市场的QDII一定要做足功课,包括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风险的管控。中资银行目前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市场和高收入客户的争夺上,长远来看,银行产品的设计研发更为重要。
赵欣舸告诉记者,美国“次贷”给国人上了一堂风险管理课,改变了国人对高收益债券的认识,长远来看,机构进行海外投资会更重视投资组合和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从投资者角度来看,相当多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者并没有意识到理财产品中蕴涵的风险,这点也需谨慎。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