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几度琼瑶红

几度琼瑶红


  我们改变了什么?

  紫菱:“云帆,我晕车耶!”

  云帆:“怎么会晕车呢,这只是马车呀。是不是中暑了?有没有发烧?”

  紫菱:“我不是那种晕车!我是坐着这样的马车,走在这样的林荫大道上,我开心得晕了,陶醉得晕了,享受得晕了,所以,我就晕车了。其实,我自从来到普罗旺斯,就一路晕。我进了梦园,我晕。我看到了有珠帘的新房,我晕。看到古堡,我晕。看到种薰衣草的花田,我还是晕。看到山城,我更晕。

反正,我就是晕。”

  以上便是今年夏天最爆笑的“十三晕”了,它被模仿、复制以及恶搞的次数,堪比去年黄健翔在世界杯上午夜发飙。

  又见一帘幽梦,又见琼瑶阿姨——现在大家改叫她,琼瑶奶奶了。

  《还珠格格III》之后,琼瑶阿姨已经放了我们3年的长假。

  实际上,《情深深雨蒙蒙》和《还珠格格III》虽然收视还好,但是并未引起很大轰动。新世纪以来,琼瑶阿姨逐渐消声,与此同时,中国大众文化市场的发展,照旧是一日千里,其中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新现象,几乎都与琼瑶无关。

  单是电视剧这个品种,虽然广电总局对海外剧做了限定,但是仍有韩国爱情偶像剧、台湾漫画改编剧、反腐剧、帝王剧、戏说历史剧、民国商战剧、重拍金庸剧、都市情感剧,每种都红过,每种都在市场上瓜分到一个基本盘。

  在电视剧之外,还有选秀节目、真人秀节目、谈话节目、电视讲堂等其他电视产品争夺市场。在电视之外,还有盗版光盘带来了无穷无尽古今中外的电影电视剧;还有图书市场让人眼花缭乱;还有电影市场在缓慢复苏,国产大片年年在骂声中收获票房;还有……,互联网。

  琼瑶离开我们的这几年里,互联网迅速普及、同步改变世界和中国。互联网不仅在大众文化生活中占据了日益增长的一个份额,而且改变了大众娱乐的方式和态度,有学者概括,网络让更多的人有了话语权和发言欲望,有了更明确的主体精神。其中最明显的现象,便是网友以恶搞的方式来反抗“受众”身份,消解文娱产品中作者的那份自以为是。

  《又见一帘幽梦》播出以后,常规的 娱乐评论也很多,但是它能够成为一个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原因之一便是它极具被恶搞的潜质。“十三晕”被改写成“十三吐”,“最肉麻台词”“最令人想撞墙台词”的评选大受网友欢迎, “十三晕”和“又见一遭噩梦”凑成为网络流行语,而且这种流行很快扩散到网络以外——已经有人用它来评价中国足球在亚洲杯上的失利了。

  《又见一帘幽梦》能够引起人们再次讨论琼瑶,除了恶搞、除了台词,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收视率出乎人们意料。和2005年底《无极》的情形相似,《又见一帘幽梦》在嘲讽甚至羞辱中,从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的第三名攀升至榜首,并且以3%打破了近年电视剧在卫视播放的收视率。

  这个结果本身并不像《还珠格格》那样具有压倒性,它也远没有形成全民动员,但是这个结果还是让许多人感到吃惊——原来琼瑶仍然有市场!

  琼瑶刚来的时候,我们的借口是,文革才结束嘛,没有书读嘛,没见过直接描写的爱情嘛;《还珠格格》大红的时候,我们的借口是,大众文化市场才开始嘛,娱乐化还新鲜嘛,以前没有这样的电视剧这样的女主角嘛——但是2007年,《又见一帘幽梦》再掀收视高潮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湖南卫视超级无敌的全套包装和炒作能力?是新版电视剧与时俱进的可喜变化?是恶搞和怀旧共同制造了泡沫?还是大众口味根本从未改变?

  现在打的是怀旧牌

  将恶搞当作大众对《又见一帘幽梦》的主要反应,是不符实际的。在某网站的一项调查中,该剧得到了多数网友的支持。5万多网友中,有69.02%的网友为它打了满分5分,还有14.1%的网友为它打了4分的高分,两者之和达到了83.12%。

  在《又见一帘幽梦》QQ群里,15岁的陕西小女孩凌灵,《又见一帘幽梦》反复看了好几次了,常常看到深夜。“现在还是有人相信浪漫,相信爱情的,你相信有这样的人吗?”

  反复阅读、反复回味、幻想中爱情的信念在颤动中保持坚定,这种情境、这种心绪,过去几十年中在许多15岁少女身上发生。琼瑶迷,这世界上真的有琼瑶迷,而且可能永远都会有琼瑶迷,只是现在没有从前那么多,以后也许没有现在这么多。

  2004年《琼瑶全集》的策划人钟擎炬说,这样一大套书,还是很有利润空间的。它其实在内地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前期市场分析,他们主要打的是怀旧牌,或者说,依靠的还是琼瑶积累下的群众基础:琼瑶的小说伴随着80年代的、90年代的青少年的成长,有很深的青春记忆。

  钟擎炬提供了一个细节,一次他出差在外,接到一个同事电话,同事年纪颇大,想给刚出生的孙女取名字,于是想到早年读过的一部琼瑶小说主人公名字,于是询问钟擎炬,到底这是琼瑶哪部小说的主人公,其结局如何,是否合适用以取名。

  《琼瑶全集》在全国销售的情况反馈了两个重要信息,其一,主要购买力量确实是,30岁以上的女性,其中可能确实有怀旧的情愫;其二,在资讯相对不发达的二线城市,琼瑶的书卖得比较好。

  这是一个证据,它证明大众文化市场已经被细分了。或者说,大众作为一个受众群体,已经分裂了;大众的趣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就拿《又见一帘幽梦》来说,有些人拒不理睬,有些人拿它来恶搞,有些人随便看看,有些人真心喜爱。虽然从舆论表象上来看,更热闹的是嘲笑、讽刺和恶搞;但是可能在观众群中沉默的大多数,其实他们还是喜欢看琼瑶。大众的趣味还是这样的。

  将《又见一帘幽梦》定义为琼瑶在大陆传播的第三波浪潮,这或许太夸张了。但是,几乎没有其他人像琼瑶这样,贯穿中国大众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从萌发到细分的全过程。在这个新陈代谢过速的时代,难得有琼瑶持续稳定,成为映射变化的镜子、成为制作切片的平台。

  《又见一帘幽梦》所引发的社会反响,虽然没有响亮的和声、也没有热闹的争辩,但是却有清楚的层次和让人感到一点点寒冷的割裂,这反映了一种用其他方式难以概括的、大众的真实。

  爱情,或者只是幻觉?

  琼瑶每红一次,人们都要问一遍,她的爱情故事为什么受欢迎?她的魔力在哪里?这个问题问了几十年,答案无非两个指向,一是市场操作,二是大众心理。

  对商业流行文化,有一种比较恰当的解释,说它是由大众文化中消费者和销售商之间非常复杂的关系造成的,因此,流行被界定为一种有生命的东西。作为大众文化的创作者,要想占有市场、保持流行,就必须更新自己对消费者的了解,不断以适当的新方式,去开发大众心理的潜力。琼瑶几十年长盛不衰,是因为她一直在迎合市场、作出改变吗?

  琼瑶经历过几起几落,每一次起落都伴随着她的一次主动转型。从1963年发表《窗外》开始,到二厅式电影热极台湾;从成立影视公司,再转型拍摄电视剧;从转战大陆市场,到改走喜剧路线;从重拍《一帘幽梦》,到开博客与观众交流——琼瑶以文学女青年的出身,一步一步变成了影视神话的缔造者,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

  1989年见过琼瑶的史蜀君认为她并不是一个商人,2003年的琼瑶说,“这些剧(《还珠格格》)就是用来娱乐的。” “除非《还珠格格Ⅲ》将来没人注意,只要有人喜欢,他们就会红。”这几乎完全是一个文化商人的想法。

  欧阳常林讲到自己1994年因为工作关系停拍琼瑶剧的时候也说,“(琼瑶)和大陆合作之后,事业出现了极为广阔的前景,因而,她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发展计划。”

  不知道如果当时的琼瑶剧一直拍下去,如果《还珠格格Ⅲ》之后琼瑶没有停止,她在中国大陆还会不会迎来一个事业的新高峰。实际的情况是,《又见一帘幽梦》在紫菱的十一个“我爱你”中结束了,琼瑶也在自己的博客上暗示自己可能会“收山”。琼瑶的爱情故事还会传播下去吗?一直传播下去?

  琼瑶的关键词其实不是市场,而是爱情。琼瑶是矫情的,而且矫情得低级,但是她满足了大众的爱情幻觉。幻觉的内容是假的,但是对幻觉的需求是真的吗?琼瑶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吗?爱情是我们的弱点、幻想是我们的弱点?或者爱情和幻想本来就是一回事?

  琼瑶曾对史蜀君说:“有人说我的小说假,我的故事假可我的感情是真的,就像圣诞树,明知是假的,叮叮咚咚 ,闪闪发光,每个人都爱看……”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王伟)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琼瑶 | 史蜀君 | 欧阳常林 | 还珠格格 | 范汉生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