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丽江花园小区居民的资本投资生活
山腰中的财富:欲望和恐慌
资料图:市民炒股 |
与财富欲望相辅相成的,是受楼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而产生的财富恐慌。按广告公司创意人周京亮的话说:“这种恐慌发生后,才发现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的、每月往银行存钱的办法完全行不通。”即使按照目前不太准确的CPI数字比较,放在银行的钱也明确无误在贬值。他发现了手中那点资产像“捂不住的兔子”——被欲望和恐慌逼迫着,不肯再安然地待在银行的老窝里。
美国对冲基金研究者巴顿·比格斯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山腰中的财富”:上不去的话,就会往下滚落。
记者◎王恺 魏一平 摄影◎关海彤
“保卫财产”的小区运动
广州丽江花园小区在珠江中的一个小岛上,四面环水,10年前,身为广告公司创意人的周京亮无法抵御那则电视广告的诱惑——“两个穿着白衣服的年轻人在水岸边的阳台上晒太阳,水面上飘拂着白色床单的影子。”尽管距离市区有半小时车程,他还是选择了这里落户。
10年后,随着住户们的年龄变化,当年被推选为“广州最典型小资小区”的丽江花园已经转变为典型的中产者小区,居民们大都是开车上下班的满脸倦意的中年人。
从2005年广州楼市上涨开始,“像信号灯晃亮了人们的眼睛”,居民们开始寻找到新的理财方式。以辞职在家、先后买卖了4套房屋的江山的经历看,炒楼是一种安全而迅速的财产增值方式,“在不经意中就完成了财富增值”。他有此感觉,完全可以靠资本投资而生活,昔日的物业顾问的职业,在他看来已经不堪回首,“发展下去,会得抑郁症”。
2006年底,随着股票市场渐热,楼市引起的骚动开始转向,江山放弃了炒楼,将自己全部资金转投股市。他成了所谓的大“忽悠”,专门鼓动小区的朋友们辞职在家,靠资本运作生活,完全抛弃掉“朝九晚五”的职业生涯。受影响的不乏其人,昔日小区论坛上的10多个朋友成立了专门炒股的“股色股香”小组,这样的小组,在丽江花园小区里就有数个。多数成员是今年新入股市者,“基本上把资产的2/3放在股市里”。
陈飞一家是丽江花园最早的居民,父亲陈九林是职业画家,作品在东南亚很有市场,选择丽江花园,是因为“这里听不见打麻将的声音,一点也不市井”,他们除了在丽江花园买下自己住处,还买了几百平方米的商铺,当时计划是,靠租金来获得稳定收入就足够开销了。陈飞设想自己可以完全不工作,“花大量时间在自己喜欢的陶艺上”。
30岁的他的本来生活异常闲散,在父亲的装潢公司里搞设计,“一年不超过5个活”。他给自己定了接单标准:暴发户的活不接,客户不听从自己意见的活不接,“不想委屈自己”。而手中的钱从来都是随意花掉。
可是,2006年开始,他的观念开始剧变,起因是受了强烈刺激:一个客户手中的房产,“我刚接下单时候还是1.8万元每平方米,等我过两个月完成装修时候,已经是2.5万元每平方米了”。与此相对应的,正是自己手中的货币贬值。受了广东人叫做“楼疯”这轮涨价影响,陈飞开始四处看房,准备买下商铺,靠租金来使手中的钱保值。他说:“看了之后才发现,和我们家10年前在丽江买商铺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
他看中的并不在广州黄金地段的珠江新城的商铺已经要5万元每平方米,“按照粗略计算,买下来的前40年,会一直是用贷款还租金,将完全是失败投资”。前前后后,他看了十余套商铺,没有一套的价格能让他觉得合理。
后来陈飞总算在丽江花园内部买下一套房,“用自己的20万元积蓄,以及父亲的一幅画来作价”。买下这套房后,他高兴地发现,没有半年,房价就已经38万元了。
可是,2007年开始的物价指数上升,又使陈飞陷入了新一轮惶恐,他说:“看见我姐姐孩子的幼儿园入学费每学期都涨价2000元,我真坐不住了”。今年5月,他把手中剩下的钱全部投进股市,“平时小区里那些玩艺术的朋友,以前见面谁会提钱?可是今年5月后,我们当中最清高的人都开始讲股票”。他们得出的一致结论是,必须靠股市里的投资增值来抵消物价上涨。而当时每天1万元的收益使他觉得,他的财产有靠了。
可是5月30日的股市大跌,又给陈飞上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理财课,“知道了股市的风险何在”。他开始从股市中取出部分资金,让父亲指导他做艺术品投资。“收藏的是父亲的朋友唐全心的画,据说他的画升值空间很大”。他说,回到艺术品收藏,是因为“到底是我熟悉的领域”,不至于买假货。“现在流通的80%的艺术品是赝品,一般人做收藏往往得不偿失。”与此同时,他的闲散状态消失了:“准备接以往不愿接的活。”
阿颖也是从孩子的教育费用的提高中感觉到了财政压力。研究生毕业的她在广州一家研究机构工作,“是那种可以养老的单位”。可是她话锋一转,“如果退休金养老够用的话”。阿颖从前一直没想过老了要靠孩子,“甚至觉得那样想不正确”。可是物价上涨让她有了完全不同的想法,“我一定要送他出国读书,他将来经济条件好了,我自然能够得到他的帮助”。而送孩子出国留学的费用,阿颖目前初步估计,是100万元人民币,“当然是保证货币不贬值的情况”。
为了获取这笔钱,阿颖把自己的积蓄大部分投入股市,她在1994年研究生时代就炒股,“但是什么都没学会”,现在还是靠消息投资的“初级股民”。阿颖的冲动有目共睹,和她一起做股票的人告诉她,自己买了几千元的什么股票,“她第二天就投了几十万元下去”,吓得人不敢再告诉她消息,怕负责任。
早先,阿颖也想过投资房产,“按照目前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在广州投资地产不会亏本”。她研究过一些城市发展理论,也确实在丽江花园买下了自己的第二套作为投资用的物业,可是2007年的股市,“让我不想把钱放在楼市里,那样收效太缓慢了”。
江山的理论和阿颖完全一样,他也认为,“炒房是可以赚钱,可是收效太缓慢了”。在他带领下,以往社区论坛谈论文史的版块成员里,准备成立一个炒股的QQ群,“没想到有100多人报名”。
丽江花园的论坛“江外江”是广州最大的社区网络论坛,实名用户上万,2007年上半年开始,以往的楼市贴迅速减少,让位于股市贴,几乎所有人都津津乐道于一个社区居民的帖子,“一个匿名的帖子说他从原始股中收益了288万元,加上他自己的积蓄,一共有340万元,他准备退休过舒服日子了”。可是几乎所有跟帖都对他进行了反驳,明确地一笔笔与他算账,告诉他,要靠这点钱过舒适的退休生活,是完全不可能的。“论坛所有人都被这帖子煽动起来了,大家都在盘算自己的家底,到底有多少才够用。”阿颖说,“我记得最普遍的算法是:除去必备的汽车和房子外,大概就剩下100万元,那点钱除非用来有效投资,否则是不可能支持他在帖子里梦想的享乐生活的。”
就在这样欲望和恐慌的双重压力下,丽江花园小区成立了若干炒股小团体,连社区里的老年人都举行了一届专门的炒股操盘模拟赛,被当地媒体广为报道。可是随即,另一个炒股小组就开始嚷嚷,那群老年人的操盘能力太差,不能体现丽江人的真实水准,他们要搞另一次大赛。
张怡芳是这场全小区运动超然的旁观者,她既不参加各种炒股小组,也不参与社区讨论。20年的股市经验,让她很有兴趣研究股市和各种资本运转方式,她觉得,牛市狂热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是,此次的狂热中,席卷的资金更加庞大而已”。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