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市长的“困惑”:公开电话的生存尴尬
褚晓亮 刘毅非
| |
2007年7月26日,嘉兴市长热线工作人员在接听热线电话。 当日,浙江省嘉兴市将劳动保障局、卫生监督局、工商局、城管办等部门的21条政府服务热线全部整合进12345市长热线中,市民只要拨打市长热线电话,就能得到这21个政府部门的服务和咨询。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
“请问你这里是市长公开电话吗,请市长接电话!”在很多城市,市长公开电话的工作人员经常会接到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电话。
这是一个带有尴尬色彩的政府部门。它背上插着市长的“尚方宝剑“,却常常面对一个细小的事情却无力协调;这不是政府信访部门,却每天都要接听大量信访来电……日前,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市长公开电话年会上。一些市长公开电话工作人员道出了他们经常要面临的一些两难处境。
为民解忧还是崇尚法治:市长公开电话的取向之惑
市长公开电话设立的初衷是通过受理市民群众的电话,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为市民群众排忧解难。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楼下有人在打麻将扰民、宠物狗丢失、楼道里的扶梯坏了却没人给修等等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大量地汇集在市长公开电话里面。在各个城市的市长公开电话室里,工作人员每天要面对和处理的就是这样大量的“鸡毛蒜皮”。像北京这样的都市,一天接到的此类电话近万个。
南宁市市长公开电话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久前,他们刚刚协调完一件“黄蜂窝事件”:一个幼儿园的芒果树上发现了一个黄蜂窝,马上拨“12345”请求帮助。最后,经过多方协调,市长公开电话室找到了公安消防部门来把这个黄蜂窝端掉了。
如此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找政府,在很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发达国家看来可能会有点不可思议。“大量烦杂的琐事不去找相应的部门却来找市长,固然是老百姓信任政府的表现,也是政府亲民的体现,但这并不是正常的法治社会所应有的景象。如果市长处理烦琐的民生问题过多,恰恰说明这个社会法制不健全。”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刘力臻表示。
长春市市长崔杰说,去年,市长公开电话室接到24万个电话,这么多的电话量其实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前社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规范的、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如果我们每个职能部门、社会运行的各个环节都能各司其职、有机运转,互相不推诿扯皮,什么事情都能在部门这个层面上很好地解决,老百姓还用得着打那么多“12345”吗?
“要促进法治社会建设,像市长公开电话这样的部门电话应该越来越少甚至取消这个部门;更好地发挥市长公开电话作用,实质上不利于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社会的构建。”一位市长公开电话工作人员道出了个中的困惑。
长春市市长崔杰则表示,尽管市长公开电话不是规范的法治社会的题中之意,但在我国社会转轨的过渡期,没有市长公开电话是难以想像的。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