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立
10年前的1997年9月,依法治国作为我们国家的基本方略,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10年后的今天,老百姓从许多身边事中,能明显感受到依法治国十年对政府法治的巨大推动:政府立法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大家已习以为常;与行政执法机关打交道办事,变得越来越透明、公开、规范与便捷;很多人现在更愿意选择通过行政复议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红头文件满天飞肆意干扰百姓生活的现象似乎不多见了……
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近日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依法治国,对政府来说就是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核心是各级行政机关按照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法律、法规、规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
他说,十年来,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在推进依法行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府立法质量跃上新台阶 记者:政府立法这些年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很多人对政府能够更加注重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感到欣慰。您的感受是什么?
曹康泰:的确,这些年政府立法质量明显提高,表现在更加注重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程序上更加注重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做好基层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至今,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法律草案80多部,制定并公布行政法规300多件,尤其是本届政府4年多来,共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法律议案33件,制定行政法规126件。
在这些年的政府立法中,我们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等公共安全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约束行政权力、规范行政行为的立法;高度重视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立法。譬如,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草案)》、《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劳动合同法(草案)》、《公司法(修订草案)》、《反垄断法(草案)》、《企业所得税法(草案)》、《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城乡规划法(草案)》、《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行政许可法(草案)》、《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就业促进法(草案)》、《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等法律议案,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直销管理条例》、《工伤保险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行政法规。
行政决策告别“三拍”追求“四化” 记者:说实话,过去老百姓对一些行政决策方式非常反感,称之“三拍”决策,即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现在,大家对此好像抱怨少了,甚至还能参与一些政府决策,这样的事例不少吧?
曹康泰:追求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一项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在国务院工作中,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做到了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意见。
目前,全国80%以上市县政府出台了规范行政决策的专门规定,明确了行政决策的权限和程序,建立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和社会公示及听证、决策跟踪与评估、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举个例子,江西赣州市政府明确,行政决策必须坚持立项审查、调查研究、听取民意、专家咨询、合法性论证和集体讨论6个环节。现在,市政府对重大行政决策,基本做到未经调研不决策、未经专家咨询不决策、未听取民意或多数群众不拥护不决策、未经合法性论证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不决策。
这些措施绝不是在墙上挂挂摆样子走过场就行的,必须要落实。有没有落实老百姓是有体会的。政府决策的进步,能够摆脱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和减少了决策失误的发生。
部分地方部门追究行政执法责任28.8万人次 记者: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多是一线执法人员。从他们的言行,人们可以感受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
曹康泰:行政执法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
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的要求,国务院主要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国务院办公厅为此印发的《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建立健全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建立评议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截至今年5月31日,根据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的责任追究,山东、海南、青海等11个地方和厦门、长沙、宁波等19个较大的市共追究违法责任13,310人次,海关、税务、公安等5个部门在全系统追究违法责任274,657人次,有效遏制了行政执法的不作为乱作为。
二是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据统计,除经国务院批准的82个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城市外,还有190个市级政府和804个县级政府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183个市级政府和830个县级政府开展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的领域已从最初的城市管理逐步扩展到文化、旅游、矿山安全、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领域,有效整合了分散的执法力量,减少了执法人员,提高了执法效能,较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相互扯皮、执法扰民的问题。
全国80%的行政复议案件能够做到“案结事了” 记者:行政机关施行自我监督,10年间有何进展?
曹康泰:这可以从加强法规规章备案审查、清理工作和行政复议工作三方面来体现。
首先,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90%以上的市级政府、80%以上的县级政府已经建立了对所属部门和下一级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共收到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26238件,发现问题并作出处理的1286件,有效地维护了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同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以来,适时开展了两次行政法规和规章的集中清理工作。先是对截至2000年底的756件现行行政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2007年又对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明确要求要坚持开门清理,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提出继续有效、需要修改完善、应当宣布失效或者应当废止的意见,报制定机关批准后向社会公布。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还有,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及时化解行政争议。《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和《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的出台,对行政复议的一些基本制度进一步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畅通了行政复议渠道。自1999年《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至2006年底,国务院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2997件,办结2950件;各地方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51万多件,其中平均维持率为57%,改变率为19%,申请撤回率为18%。全国80%的行政复议案件能够做到“案结事了”,申请人不再向法院起诉。在经过行政复议后又向法院起诉的案件中,法院平均维持率为58%,改变率为16%,当事人撤诉率为18%,当事人对行政复议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可以说,10年间,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识普遍增强,一些不适应依法行政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正在逐步转变,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处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已经成为绝大多数行政机关工作的基本准则。还要说的一句是,依法行政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依法行政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