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江苏心灵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压力下快乐学习(图)

  第三部分

  解说:五年前,当吴樱花老师第一次站在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初一(3)班的讲台上时,她遇到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是她的学生苏岱,一个全校有名的调皮捣蛋的孩子。

  吴樱花:正常的社会环境下,这个孩子是很出格的。

  沈耀新:上课不听讲,随便插嘴,比较讨女同学的喜欢,那么打球呢又不分时间段,他想什么时候打球,就什么时候打球,我觉得这个小孩子,怎么这么随便。

  记者:随便对于一个德育的教育工作者来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为?

  沈耀新:行为规范方面比较差。

  苏岱:我那时候就觉得给学校找麻烦特别有乐趣。

  记者:为什么会觉得给学校找麻烦有乐趣呢?

  苏岱:我一直觉得学校压迫我们学生,很多地方都在压迫,很扭曲的,很压迫的,然后那时候就觉得报复你们,不管用什么方式报复你们学校就觉得挺开心的。

  解说:遇到这样的孩子,对于已经有了十几年教龄的吴樱花来说还是第一次,她有点困惑,怎么去教育呢?

  正在这时,玉峰实验学校的校长周建华和朱永新教授商量好,把玉峰作为新教育的第一所实验学校。

  周建华:此前朱老师的几本书我也读过,对我有很大的心灵的震撼(我们)确实需要这种理想的教育,需要这种教育方式,我们需要这种教育方式的改变。

  解说:周建华在学校全面开展了新教育实验,而吴樱花也对被形象地比喻成“暮省”的“师生共写随笔”这个实验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师生共写随笔”,就是通过教学笔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干国祥:师生通过书写来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其实教育的过程,就是老师跟孩子在一起生活的过程,老师把对孩子的期待 ,期望以及不满 ,以及他对孩子的那种建议 ,通过笔写下来,而孩子也通过笔把比如说对教育生活,学校生活的那种不满,他内心的愤懑、困惑、犹豫、徘徊,以及喜悦、骄傲写下来。

  解说:吴樱花开始尝试着每天为苏岱的表现做记录,同时也记下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很快,一个学期结束了,吴樱花把一学期来写的随笔装订起来,取名为《孩子,我看着你长大》送给了苏岱,苏岱对此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苏岱:说实话,第一篇随笔给我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有一种感觉,这个是在诱骗我。

  记者:骗你什么呢?

  苏岱:会不会是老师的一种计谋,那时候觉得,这是老师的一种教学技巧,感动学生,然后感化学生,然后让这个学生服从于他。

  记者:你为什么会这么排斥呢?从心灵上去排斥呢?

  苏岱:我一直都认为老师都不可相信,老师都不可信任,老师为了学生都是有他们的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说我写这个学生是为了出名。

  解说:虽然苏岱表面上并不领情,但他也开始把自己的一些困惑、一些想法用随笔的方式和吴老师交流。

  记者:为什么不进行面对面?用语言交流不是也挺好,更直接?

  苏岱:不是面对面的交流,我可以更加直接,我可以把我的话讲的更加直白,比如说我对你吴老师有意见,我跟你面对面讲我不好意思讲,但是让我写我就写的出来,因为你看的时候我不知道啊,对不对?

  解说:苏岱在2004年2月20日的随笔中这样写道:“吴老师,我很爱打篮球,你是知道的。而经过一个假期与篮球的相伴,我是越来越爱它,甚至无法自拔,甚至想为它奉献一生。

  吴老师,我希望你支持我,帮我说服我父母;我希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去为别人而活。”

  吴樱花:然后他在日记里写给我,我求你了,吴老师,你的不争气的学生,那我觉得他真的很可爱,他需要我帮助他。

  解说:虽然,吴樱花在给苏岱的回复中明确表示他的身体条件不适合做职业篮球运动员,应以读书为重,但第二天,苏岱又在随笔中再次请求吴老师支持他去打职业篮球。

  苏岱:我自己看球,我看了三四年NBA了,战术笔记本有这么厚,我自己抄的战术,然后各种书上面,我抄下的那种战术,我自己研究的有这么厚。

  解说:吴樱花在和苏岱的妈妈交流之后,她请来了专业队的教练来考察苏岱的篮球水平。

  吴樱花:弹跳也很好,拼抢很积极,很多的都是表扬,最后一句话说,所有的动作都是不规范的。

  记者:会不会伤害他的自信心?

  吴樱花:没有 ,这方面他很好的,而且之前我铺垫了那么多,跟他交流 文字交流了那么多,当时还给他希望,将来可以打大学生职业篮球赛,好,我要上大学。我说只有大学生,才能够打职业篮球赛嘛,好了,我要努力学习,不努力学习怎么能上大学呢?所以很简单地解决了。

  苏岱:绝对是冲动,现在反思起来绝对是冲动。

  解说:在现实面前,苏岱终于放弃了去专业篮球队的幻想。而吴樱花把所有这些与苏岱的交流、所有为苏岱做的努力以及自己对于苏岱的看法,全都以随笔形式记录下来。

  记者:但是如果说没有新教育实验的这种方式的话,你会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像苏岱这样一个比较出格的学生?

  吴樱花:不知道,我只是把这个过程,我对他的一个教育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可能是

  展现我问题的过程,我不知道对这个孩子怎么办,但是我至少不能够,对他进行以暴制暴 ,我是否定这种做法的。

  解说:一个学年又过去了,吴樱花写完了《孩子,我看着你长大》的第二部。在初三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吴樱花将这本随笔交给了苏岱。苏岱在2004年9月1日的随笔中写道:昨天,您送了我一本书,是《孩子,我看着你长大》的第二部,我一口气读完了它,真是感慨万千。

  吴樱花:我真的当时就流泪的,我觉得这个孩子,他很能给你一种温暖的感觉,我给他的批语也写到看到你这个日记,吴老师真的是泪流满面的,你就是对我最大的一种回报。

  苏岱:一句话说到底,就是说她的这样一个人格魅力,让我彻底地就是说服了,我服了。

  解说:可是,感动之后的苏岱在行为举止上似乎并没有多少改变,青春期的叛逆让苏岱总是或大或小地惹麻烦,他依然是那个让老师操心的孩子。

  例行的班级卫生检查,吴樱花所带的班级从来都是全年级最后一名,原因当然是苏岱那永远乱糟糟的课桌和一只怎么也拿不走的篮球…。

  在随笔中,吴樱花这样感慨:“这个让我头疼的苏岱,什么时候能让我省心啊!我来玉峰后的80%的烦恼都是源自苏岱…每想到这些,我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苏岱:虽然那一阶段成绩很好,但是老惹事,然后吴老师就是跟我谈话,她问我这么久了,我对你这个教育工作好像没成效,我就跟她说其实成效是有的,我心里面一直想过要改变,但是吴老师你去设想一下,如果说我初二的时候,还是一个整天闹事的小孩,到了初三我突然之间,一下子变好, 变乖了。

  记者:这不好吗?

  苏岱:人家会说我作秀的,反正都已经这样了,那就继续这样子下去好了。

  吴樱花:我在文字里告诉他我很受伤害。

  记者:他会有反应吗?听到你的这种倾诉。

  吴樱花:因为这个是过一段时间之后,他才看到,一年之后他才看到的。那么当看到时他会为他过去做的事情他觉得很抱歉,他没有想到,吴老师受到那么多的伤害,他也会觉得挺内疚的。

  苏岱:我觉得说写这么一些东西的话,并不是困难的,我觉得她对我,最让我感激,最让我想回报的是什么,她真心真意地关爱我,她站在一个真的把自己当做,我一生的导师来看的,那个角度上面来关爱我,这是让我最最想回报她的东西,并不是这三本随笔有多少,这只是一种物质体现。

  解说:2005年6月,苏岱的中考成绩揭晓了,他以660分的成绩摘得昆山市中考状元,苏岱深深地向吴樱花老师鞠了一躬。

  吴樱花:(当时)还有同学在教室里,在拿分数单就在教室里,在讲台上,他就给我鞠躬,我真的很感动很感动,这个孩子真的是我想到他就会有一种激动的感觉。

  苏岱:实际上我爸也给吴老师鞠了一躬,而且鞠了很深一躬,鞠下去以后起来,都是眼泪汪汪的有点。

  记者:那种情景会铭记在心里很长时间吗?

  苏岱:平时不会提起,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之下,只要一个触动,这个情景就会跳出来,你刚才跟我说的时候,问我的时候,那个情景马上脑海里就显现出来,这样的一个情景对人来说,它是深深印在心里面的,打得很深的一个烙印,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等你把表面那一层东西拂开,你会看见它在很深的地方,一个烙印清清楚楚。

  解说:三年初中生活,吴樱花和苏岱共同书写了二十多万字的师生随笔,这些文字,见证了苏岱的成长,也见证了教师吴樱花的成长。

  记者:其实三年的时间去记录一个孩子对很多人都觉得是一个太极端的一个个例。

  吴樱花:你写三年日记不是一样写吗,对这个孩子你有问题写下来,没那么可怕的,如果谈新教育实验的时候,真的是很多很多人比我做的,真的是很好很好,只不过我做的这个点,可能是比较适合媒体,包括也适合你们。

  记者:那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汲取了什么?

  吴樱花:生活中的很多有用的东西都沉埋在反复的教学生涯当中,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平时的一些闪光的一些亮的东西,记录下来 进行将来的反思,你不停地反思了,就可以不停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所以说教育随笔对每一个老师其实是有用的。

  解说:像吴樱花所坚持的一样,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的老师们也在随笔中写下了他们在教学中的反思,这些随笔集都被学校的图书馆珍藏起来。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这几年中小学原创教育书籍销售排行榜的前十位中,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作者是新教育实验的参与者。

  干国祥:通过这种书写,老师把自己的名字 把自己的生命,刻写在孩子年轻的生命里,孩子也把他的名字刻在老师的这一段职业生涯里,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就是这样的吗?

  解说:在这样的阅读、这样的随笔中,学生们可以逐步拥有深厚的哲理素养,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基本的价值判断,但仅仅如此,就可以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了吗?

  卢志文:如果新教育实验是以牺牲孩子的分数做代价换来的,也一样不成功,孩子没有分数当下就过不了关,孩子没有素质未来过不了关,我们希望孩子终生发展,但是我们剥夺了孩子眼前发展的机会。他不能上到好的高一级学校。那他的终生发展是不是也受到影响呢?

  解说:那么,在当下被称为学生“命根子”的分数也能在新教育实验中同步增长吗?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黄慧敏)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