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元代小型石板墓。 |
为墓内神兽石刻拓片。 |
为精美荷花石刻拓片。 |
组图:百年宗族墓地现身文登 罕见石刻问世
百年宗族墓地“现身”文登 墓室石刻为宋以后罕见 集中出土填补国内考古空白
本报威海12月19日讯 19日,省文化厅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威海市文化局、文管办等单位邀请专家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自今年4月以来在文登崮头集墓地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的考古成果,专家组鉴定后认为这是今年全国考古工作的重要发现。
崮头集墓地遗址位于米
山水库西岸的界石镇崮头集村,分布在该村南山向阳坡,当地人俗称“于家岚子”。
按照墓葬形制,此次发掘主持人张云涛把40座墓分为四类:4座元代小型石板墓、4座金元时八角或六角形基座圆形石丘坟、31座覆斗形(盝顶)积石石室墓,从唐、宋一直延续到金、元、明。这些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墓内多有精美石刻,题材有墓主生活场景,也有神秘动物图案,出土的文物也最多。另外有石椁墓1座,从中清理出宋代铜钱7枚,墓主当为宋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共发掘出40块精美石刻,与会的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信立祥研究员认为,宋以后的墓室石刻很罕见,此次石刻集中出土填补了一项国内考古空白。
关于墓主身份,张云涛据光绪本《文登县志》和民间调查认为,遗址是金“皇金金牌武义将军管军千户于忠”及后人的家族墓地,而唯一的石椁墓和编号为39、40的覆斗形(盝顶)积石石室墓则属于宇姓家族。综合出土的瓷器特征、石刻场景等,他认为遗址至少从唐至明,延续六七百年。
参加鉴定会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光冀、信立祥研究员,北大博士生导师秦大树教授及省内考古界专家认为,崮头集遗址纵贯晚唐、五代或宋初、元到明初,是一个系列化、连续性的平民宗族墓群,对研究山东地区的墓葬形制变化和丧葬习俗具有重要意思。区别于贵族墓,徐光冀认为,崮头集墓地遗址排列有序,没有打破家族关系,对研究胶东地区当时的社会基层生活从而全面研究中国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鉴于遗址将淹没水下,专家一致建议进一步探清墓区范围及墓葬排列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