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连杰实习生李艳洁)近日,天津市船厂在整理厂区环境时发现了大沽海神庙的部分遗址,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有关部门批准,于本月5日至20日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昨天,本市考古专家在发掘现场向记者介绍了此次考古发掘的进展情况和重要发现。专家认为,大沽海神庙是天津地区重要的古代庙宇,曾是大沽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大沽海神庙遗址的初步考古结果,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见证了塘沽地区曾经的繁荣与成长历程,是滨海新区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沽海神庙位于西沽海河南岸,据文献记载,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康熙视察大沽,敕造此庙,经两年建成,并御题“敕建大沽口海神庙”匾。海神庙共有房屋80余间。康熙、乾隆皇帝曾经巡幸于此,并题写御制海神庙碑记。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同治五位皇帝对海神庙题赐匾额与楹联。1922年,海神庙观音阁失火,大庙化为灰烬,遂成遗址。
海神庙遗址位于原北洋水师大沽船坞旧址,即今天的天津市船厂内。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清代海神庙甬道、山门、西配殿、御制碑亭及围墙建筑基址等遗存;出土了包括清代御制海神庙汉白玉石碑一座、柱顶石5个,及其他重要石质建筑结构若干;出土了大量清代黄琉璃、绿琉璃筒瓦、板瓦与瓦当;出土带有“永通窑造”戳记的铭文砖及少量清代青花瓷片。御制碑与黄琉璃建筑构件等文物的发现,证实了大沽海神庙较高的建筑规制,体现出浓重的皇家建筑色彩。遗憾的是,出土的汉白玉石碑碑文已经被腐蚀掉了。
此外,通过在海神庙遗址西北侧的初步考古勘探,还发现大沽船坞乙坞与丙坞遗址。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始建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自1880年始至1886年,大沽船坞先后共兴建甲、乙、丙、丁、戊5个船坞与2个土坞。乙坞与丙坞的考古发现,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整体保护与展示提供了确凿资料。
专家介绍,海神庙遗址的发现使大沽船坞变成了一个复合型的文化遗产。这处文化遗产从性质上看,既是传统文化遗址,又是工业遗址;从时间上看,既是古代遗存,又是近代文化。该文化遗产的这种多元性,充分体现了天津城市文化的特征,其核心价值就是不同文化要素的相互渗透、相互依托。这一遗产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色彩。
刘耀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