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物权法》已成为公民维护私有财产的有力武器。国新摄 |
一个记者的时事点评 社会观察的年度记录
2007:追寻公平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公平,辞典上的解释是“合情合理,不偏不倚”。通常,在社会领域,人们会认为“给一切有关的人公正、平等的对待”,就是公平。而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还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007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哪些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又说明了什么?
死刑复核:珍视人的生命
事件: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死刑复核案件作出重大改革。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死刑复核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死刑复核案件裁判方式作出重大改革,该《规定》于2月28日起施行。这一司法解释改变了以往对于死刑复核案件可以作出核准、改判或发回重审裁判的传统做法,规定对于各地报请复核的死刑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原则上只能作出核准死刑或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只能在少数特定情况下,可以依法改判。
点评:剥夺人的生命权——死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严厉的刑罚,至今,仍然拷问着一个国家、社会的法治基础。人们有理由期待,即使无法一夜之间取消这一刑罚,也应该让实施这一刑罚的程序,变得庄重、负责、公开、透明起来。这些措施,直接与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关,与走向社会公正的进程有关。
物权法通过:公私财产一体保护
事件: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物权法。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给予平等保护在这部法律中得以明确。这是一部刷新中国立法机关审议次数的法律,2889名全国人大代表中的2799人投下赞成票。10月1日,物权法正式施行。明确界定公民私有财产权与国有、集体财产权的平等主体地位,对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既有制度予以法律确认,并使得人们可以享受财富、创造财富,而不必有太多后顾之忧。
点评:这是一部意义深远的法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在更远的未来逐渐显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物权法虽然得以通过,但与此不协调、不适应的各种规章、规定,依然在大行其道,保护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法律规定中所渗透的立法精神,要真正贯彻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还有太长的路要走。无论是政府,还是各界,都要为此作出更多努力。
劳动立法:充分保障劳动者权益
事件:2006年,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这也是自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城镇新增就业首次突破1000万人。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就业促进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这一法律的受关注程度,远不如2007年6月29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因为,同样于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引起了北京、广东等地发生的集体辞退事件,一些用人单位看似规避法律风险的行为,成为2007年劳动者权益领域最受关注的事件。
点评:相对而言,《就业促进法》像是原则宣誓,这种认识上的意义远不如《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的约束力、威慑力大。此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平等的关系,导致了一些单位在契约、保险甚至开除员工方面随意性很大,具有绝对的强势地位。《劳动合同法》中一些强制性规定,比如,辞退员工必须支付足够经济补偿,必须与符合条件的员工签订长期劳动合同,长期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所面临的巨额经济补偿等等,对这一情况产生了积极影响。《就业促进法》也好,《劳动合同法》也好,真心希望,劳动者的头上,晴空万里,心情因此舒畅而美好。
农村低保:让农民平等享受国家福利
事件: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2007年年底前将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纳入农村低保的人数将超过2000万人。
点评:20世纪50年代所形成的户籍壁垒,高筑起城市与农村的社会管制藩篱。城市,成为发展优先、福利优先、保障优先的特殊区域,农村,成为被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所遗忘的地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成为新的社会共识,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进乡村,让农民享受到生活保障所带来的好处,成为了可能的现实。问题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做到城乡一体、保障公平,还是前路漫漫。
增加基本养老金:实现老有所养
事件: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消息,2007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增加基本养老金90元左右。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2005年的月均714元增长到2007年的963元。到2010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将超过1200元。
点评:同样是退休,从机关事业单位走出来颐养天年的人,待遇、福利都不错。而从企业退休的人,往往相对收入偏低,工作起点、性质、行业的不平等,影响深刻,直至晚年。而且,这一情况曾经很难改变。近年来,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开始逐渐增长,2007年的倾斜重点,是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者和退休早、养老金偏低者。上述举措,让这些走过人生风雨的老人,能够在晚年得到一些经济实惠,或许,弥补工作岗位的“不平等”所造成的收入差距,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是精神安慰。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有4200万人。
黑砖窑虐工案:问责执法部门
事件:5月27日,山西省洪洞县警方破获一起黑砖窑虐工案,成功解救出31名被非法拘禁、强迫劳动的农民工。《山西晚报》以《黑砖窑里,他们过着奴隶般生活》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相关新闻照片迅速在网上流传,举国震惊。山西省省长道歉,大范围的追查迅速展开。随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彻查“黑砖窑”事件力度不断加强,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随后,全国范围内开展劳动用工大检查。据了解,黑砖窑事件公开处理,有95名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点评:在黑砖窑事件的舆论风暴中,新闻媒体的作用值得检讨和警醒。记者调查的粗陋,事实的不清与遗憾,以致各种流言、谣传大行其道,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广泛关切和不安。也由于地方政府初期信息发布的缺位,启动调查的缓慢,导致了进一步的混乱局面。农民工的被解救,使得我们重新审视的问题有很多,部分农村地区社会管理的失控,就业环境所暗含的危险和陷阱,特殊人群的关爱与照顾,黑恶势力的横行与猖獗等等。创造一个相对清明、珍爱生命的工业社会环境,似乎离我们还很远。
西部地区“两免一补”:给贫困孩子希望
事件:2006年,我国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这一措施惠及488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生。2006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杂费、免教材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金达89.7亿元。而2007年的情况是,全国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惠及全国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据测算,全国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减负500元,因贫困辍学的孩子将更多地重返校园。此外,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开始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财政部预计,全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达1068亿元,同比增长76.3%。
点评:近年来,中央财政的“蛋糕”越来越大,切一块,给农村贫困的孩子,怎么样?从连续两年的效果来看,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开始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而让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感受到义务教育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国家的政府,有责任、有义务让他们充分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亿个孩子更多地接受教育,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
经济适用房:拒绝富裕人群
事件:据建设部测算,目前全国人均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近1000万户,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5.5%。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657个城市中有512个城市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累计已有54.7万户低收入家庭,通过廉租住房制度改善了住房条件。2007年8月13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发布。这一文件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列入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将通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危旧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2007年年底前,所有设区的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年底前,所有县城要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十一五”期末,全国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要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点评:经济适用房从诞生起,就争议不断。比如,谁来盖,给谁住。一些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实践表明,大量的中高收入家庭住进了本来为中低收入家庭设计的经济适用房。前车之鉴,让人对廉租房建设充满疑虑。1998年,中国提出建立廉租住房构想。1999年建设部曾出台《城镇廉租房管理办法》,2004年3月在此基础上多部委共同颁布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申请享受廉租住房制度,须具备最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两个条件。希望更多的住房困难者梦想成真。
社会保险:全民应保尽保
事件: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消息,2007年我国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到年底将分别达到1.95亿人、1.7亿人、1.12亿人和7000万人。与去年相比,这4项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增幅都将在550万人以上。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07年我国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
点评: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断推进,各类保险参保人数逐年上升,但人们还是希望,这一涉及社会基本保障制度的工作,能尽可能快地覆盖所有的社会角落,让每一个人不再为生存保障发愁,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的温暖。当然,让政府一下子提供出更多的令人满意的公共服务产品,还不大现实,因为,政府还没完成转型,还没有从行政审批型政府,真正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一过程有多漫长,公众享受充分的公共服务的过程就有多漫长。看来,急不得。
农民工工伤保险:同等享有国民待遇
事件:今年我国农民工参保覆盖面也将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将以推动建筑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为重点,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煤矿企业参保成果,继续做好制造业、商贸餐饮业农民工参保工作,力争到2007年年底实现多数有相对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3600万人。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在加紧研究,制定办法。
点评:农民工,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按照普世价值和社会常识,从事工业生产的是工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是农民。而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户口管制,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量进城农民,哪怕已经进城工作20年,依然被打着“农民”身份。他们是传统的身份社会的受害者。如今,重视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和权利,正在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各种对于这一群体的生存保障,也逐渐提上议事日程。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有大量农民工进城。近30年时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快速发展、缓慢认识他们作用、价值的一个瞬间。对于他们自身而言,近30年,却耗尽了他们半生的美好时光。至今,他们依然在期待,应有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应有的国民福利。
重庆“钉子户”:法律让她“最牛”
事件:一个“钉子户”的命运引起了举国关注。由于重庆居民吴苹不同意开发商所开具的安置条件,而在开发商进场施工后,自己的房屋被变成了“一座孤岛”。这一事件在互联网和传统媒体披露后,迅速成为舆论焦点。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作出了表态。随后,经过谈判,“钉子户”选择了异地实物安置方案,选择了重庆市沙坪坝一处门面房,房屋价格为3068847元,用赔偿抵扣,补完差价,吴苹夫妇带着剩余40余万元资金重新开始工作和生活。
点评: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高速发展中,如何拆迁安置成为具有广泛意义的共性问题,多少人为自己房屋拆迁奔走呼号,多少人为拆迁后得不到合理补偿黯然神伤。“重庆最牛钉子户”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具有符号标志的象征物。拆迁、被拆迁,成为触动社会敏感神经的关键问题。此时,吴苹的命运,好像就是中国成千上万有类似经历的人的命运。坚持还是妥协,抗争还是沉默,成为了大家关心的问题。由于重庆市政府方面的努力,这一问题似乎得到圆满解决,当事人悄然消失在人声鼎沸的舆论热点和公共讨论之中。毕竟,抗争和冲突不是常态,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意。
太湖污染事件:政府经受环境危机
事件:2007年5月29日,江苏无锡,太湖流域,高温,蓝藻大面积爆发。蓝藻,原始、古老的藻类植物,大量爆发,会污染水质。当天,无锡市的水源地受到污染,带着腥臭味道的水通过自来水厂流到了千家万户,一场污染危机到来了。6月11日,国务院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太湖水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认真调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研究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随后,怎样造成污染、怎样认识污染、如何治理污染,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最终再次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样的命题,摆到了人们面前。
点评:环境问题,说到底,也是民生问题。当普通百姓的饮水安全都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会去想GDP是高是低吗?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生态伦理,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园。没有对环境合理、公平的回报,最终受害的,是我们自己。痛定思痛,2007年夏天,我们的神经再一次为污染而绷紧。
肉价上涨:总理为您想办法
事件: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9%,创今年月度新高。今年前11个月CPI累计上涨4.6%,预计全年物价将出现自1996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据称,这一轮物价上涨的“龙头”是肉、油、粮、蛋、菜等农副产品。此前,8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以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其中规定,国家按每头50元的补贴标准,补贴能繁母猪饲养户;建立能繁母猪保险制度,政府负担保费的80%;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猪肉储备制度;根据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情况,采取提高低保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点评:温家宝总理与国内文艺界座谈时,曾引用郑板桥的《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以猪肉上涨为龙头的食品价格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压力。为此,温家宝总理多次到社区家庭看望困难群众,倾听大家的意见。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如今,在物价上涨、房价上涨等势头下,我们在接受新的挑战和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