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良先生不负众望,他为厉先生配像神形皆似。我印象很深的是,少良同志和我同岁,那时已是将近六十岁的人了,但还拿着双枪执弓执令地扳起了“朝天凳”,就是把一个脚扳到头顶上,且一气呵成“三落三起”,重现了厉先生当年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我们在8月10日配完这出戏,为音配像一期工程画下了圆满句号。
10月25日,在研究音配像二期工程会议上,李主席又明确提出再给厉先生配几出戏。我们找到了厉先生与张世麟先生联袂演出的《战宛城》录音,由马少良与张世麟先生之子张幼麟配像。
我们还找到了厉先生代表剧目之一的《火烧望海楼》(选场)录音,由马少良将其和前期找到的《野猪林》(选场)录音于2004年4月配了像。
我们在瑞环同志指挥下,为厉先生4出代表剧目配了像,音配像没有留下这方面的缺憾。
三十三、为厉慧良剧目配像(下)
李瑞环同志要求对近百年中国京剧名家的录音,凡是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如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周信芳、杨宝森、奚啸伯、李少春、张君秋、裘盛戎、叶盛兰、李多奎、肖长华等15家,对收集到的录音,凡能配像的均悉数配像;对其他有着重要影响的京剧名家,则择其代表剧目配像——孟小冬就是其中之一。
孟小冬(1908—1977),京剧女须生,出身梨园世家,9岁学艺,12岁登台,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在余府学戏达5年之久,是余门中学艺时间最长、得真传最多、继承余派艺术成就最高的余派传人,被誉为“梨园冬皇”。由于孟小冬解放前夕随杜月笙迁港,国内又鲜有其录音,故音配像很长时间没能录制孟的剧目。我负责音配像具体工作不久,李主席于2002年1月18日在钓鱼台与老艺术家和我们音配像工作人员座谈时就提出要给孟小冬配像,还和老艺术家们商量如何才能找到孟的录音。我们会后就认真征集孟的录音,终于从几个渠道找到了孟在1947年演出的《搜孤救孤》录音。由于时过半个多世纪,几条不同渠道找出的录音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录音效果差,有的缺字少句。迟金声老师和刘怀萱、王联生同志就把几份录音进行整合加工。李主席是非常认真的人。在他手下干活,想偷懒都偷不成。他在5月5日就催问孟的录音进展情况。逼得我们加快进度,于5月10日就将孟的《搜孤救孤》录音和余叔岩37段唱段录音报给了李主席。瑞环同志很快就同意我们录制此剧。我们又研究提出由上海京剧院有名的女须生王佩瑜来为孟小冬配像,屠岸贾的录音主演裘盛戎则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著名花脸演员孟广禄来配像,这个意见也很快得到瑞环同志批准。
然后我们紧锣密鼓地成立了配像班子。王佩瑜、孟广禄同志在6月中旬到北京与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一起排练。在配像前夕,有人提出孟小冬的《搜孤救孤》是她在杜月笙花甲大庆义演时的录音,由于杜月笙的特殊身份,这出戏的配像要慎重。我们反映给瑞环同志。瑞环同志说,我们音配像抢救的是濒于失传的京剧录音,使其流传后世,没有必要去计较演出的背景。这样,我们在6月20日即完成了配像。被称为孟小冬的“顶峰之作”、“广陵绝响”的《搜孤救孤》,终于能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瑞环同志要求,我们继续寻找孟小冬的录音资料,但终未找到整剧的录音。所幸,孟小冬的弟子钱培荣先生和余叔岩、孟小冬艺术研究会提供给天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一套包括孟小冬的唱片、演出、清唱以及为钱培荣说戏的录音资料,我会与余叔岩、孟小冬艺术研究会共同出版了上述资料,弥补了部分缺憾。
31
叶厚荣
三十四、配“家”若渴——为孟小冬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