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大地,雪地冰天。踏上辽源市的土地,随处感受到的是高涨的生产和生活热情,是抑制不住的喜悦和自豪,一改因煤建市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灰秃秃”的景象。
“8年前,咱流着眼泪离开辽源煤矿机械厂,心里那个慌啊。
如今咱和辽源一块转型,又成了嘎嘎的技术工人。”说这话的是辽源麦达斯铝业有限公司52岁的维护段长张仰贵。
为了摆脱资源枯竭、经济下滑的困境,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在创新中求突破,闯出一条再造优势促转型、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创新发展路径,瞄准高端产业,运用差异化竞争战略打造强势经济
从包装线上拿起一小瓶博安霉素,辽源迪康药业公司董事长任岩俊感慨万千:“以前生产普药,卖100片才挣8分钱,还得求爷爷告奶奶,而这一支10毫克就卖1150元。”迪康药业是辽源“不在低端抢饭吃,要向高端求作为”的最好例证。
近两年,市委市政府通过对新世纪朝阳产业、主导产业成长性、发展空间的分析,确定了“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思路。市委书记赵振起说:“十七大精神再次为我们的发展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全市人民精神振奋,结合当地实际,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经济在煤炭资源枯竭的废墟上迅速崛起。”
新材料产业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去年,投资1500万美元创建的麦达斯铝业有限公司,已开发出600多个铝合金产品,占领了同类产品市场的80%。利源集团生产的各种新型铝装饰材料供不应求,销售额和利税连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以金昌集团、迪康药业、银浪鹅业等为代表的健康产业已拥有1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金昌集团利用动物细胞提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OD胶囊,迪康药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博安霉素、博宁霉素等以其高技术含量和独特性,迅速打开了医药保健品市场。同时,通过对建筑塔机、选矿设备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革重组、技术改造和创新,他们生产的智能型建筑塔机、采煤掘进机等产品已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大显身手。
去年,全市三大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84%,形成了辽源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06年年末,吉林省地区经济发展的14项主要指标,辽源有11项增幅全省第一。预计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27.2%。
创新发展模式,整合要素资源,提高借力合作发展能力。
辽源人逢人便津津乐道:今天,辽源这么个偏远的东北城市已聚集了390多位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美籍华人王大钧博士辞去了华尔街的高薪工作,带着31位旅居美国的博士作业团队来辽源创业;中科院研究员蒋佃水帮辽源银浪鹅业开发出70余种产品,每只鹅增值近千元;离开家乡的新材料专家魏柏林重回故乡,在辽源生产自润滑轴承单价达16万元。
究其原因,辽源人的答案是:“发展模式变了,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为人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地界儿,人财物就愿意往这儿来了。”
几年来,辽源以整合要素资源、打造发展优势为目的,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以集约化、环保型为特点的集群发展模式。排除低水平、高能耗、有污染、重复的项目,一批有市场、有作为、有潜力、有科技含量的项目落户园区。
“这两年,我们已给2个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划了红线。不符合科学发展有钱也不行。”市委宣传部长王恩祥说,科学发展已让辽源人尝到了大甜头。目前建成和在建的已有美国生物制药城、纺织工业园等5个工业园区。同时,促成金昌集团与中信集团、双凤集团与德国嘉利达集团等多家强势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国内外160多位高层次科研、管理人才,并由企业和全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了30多个产品研发中心,为自主创新奠定了人才和研发基础。
2005年,辽源成为国务院确定的四个资源枯竭型试点城市之一。市委书记赵振起说,再造优势促转型,“我们感到越转越亮堂,层次越高,成长性越强。我们一定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全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感言:
辽源市已被誉为吉林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他们成功的实践再次证明,不折不扣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路径和模式,抢占现代科技的制高点,是经济社会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法宝。(记者刘亮明孔祥武)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