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首家法院“平民调解室”挂牌运行一年间(图)

  当事人可以随便说,不解气,互相指责,又哭又闹、大骂一顿都可以

  文/图 法制网记者 张有义

  圆桌,黄色的绢花摆在中间,周围有几把木椅,靠近窗户的地方是一台净水器,还有一些一次性纸杯。调解员老任(任志全)随便坐下,原告、被告也随便坐下。


  就这样,4月2日下 午,在北京市顺义区法院李遂镇法庭,一场“平民调解”开始了。

  如果不知道内情,肯定会误以为这里是饭店的雅间。

  但这里没有饭菜,能够有的,就是发牢骚、发牢骚,然后还是发牢骚。

  老任静静地听着,默默地画着。法官们远远地离开。庭长老付(付全利)不时到门口转悠一圈,怕有什么意外,但没有进来,也不会进来。

  在这里,调解员可以随便说,甚至可以出些“脏口”,当事人更可以随便说,不解气,互相指责着,甚至又哭又闹、大骂一顿也可以。

  “哭和闹?这还是小意思,甚至有不服法院判决,骂法官"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人都有。但是不管说什么,你得静下心来听。”老任说得很认真。

  这是个什么地方呢?老付说,这就是顺义法院试点推行一年的“平民调解室”。老百姓们则说,这是一个让他们能在法院“发牢骚”、“倾诉”甚至可以骂人解恨的“好地方”。

  算起来,这儿还真是全国首创。

  初衷

  对于只有三名法官的李遂法庭,要想在本职工作范围内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有点重,但又是必须做的,而且还要做出实效。怎么做?庭长老付开始分析起来。

  法庭辖区的三个乡镇,地处顺义城区东南部,农业人口占九成以上。绝大部分居民仍然习惯于“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这样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决定了法庭受案范围很大一部分是继承、赡养等婚姻家庭纠纷,宅基地、过道等相邻关系纠纷,以及小标的额的借贷纠纷等等。

  这些案件案情往往很简单,但对于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村民而言,却又是复杂的。

  老付刚到李遂法庭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到法庭来,然后放下一些米面和蜂窝煤就走。其他法官告诉老付,这个事情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了。

  原来,那位60多岁的老人,曾经被他的母亲因赡养问题告到法庭。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于是法庭很快就作出了判决。案子结了,剩下的就是执行问题。但接下来的麻烦却大了:“你们法官不是判了吗?我也遵照执行。判决书上只说我要多长时间给母亲多少米面、蜂窝煤,但没说送到哪里。”倔强的儿子按照判决的时间,定期把需要提供的赡养物品送到法庭,然后法官再送到他母亲家。

  十几年如一日,现在那位老母亲已经90多岁了,而送执行物的法官也换了一茬又一茬。

  从事了将近20年民事审判工作的老付,对此有着自己深刻的分析。他说,其实那位儿子不完全是对法庭有意见,主要是对他母亲的意见:“什么方式不能解决?为什么母亲非得把自己告上法庭呢?!太丢人了!既然这样,我就永远不再进你家门,母子关系一刀两断。”老付说,这就是农民的特点,思想朴实但又爱“认死理”。其实,“这些案件的当事人之间并非积怨很深,相反,在纠纷发生前却有着较好的感情基础,往往是一时义愤、一怒之下而引发纠纷,绝大部分矛盾具有较大的可调和性”。

  但老百姓们与法官有着天然的对抗情绪。如果严格按照法庭调查、辩论等法定程序,当事人经过对簿公堂、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虽然从法律上分清了责任,但必然减弱矛盾的可调和性,还可能导致矛盾的尖锐化。农村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在这里,不能否认,法律的作用非常有限。规范人们行为的,往往是人情面子等口舌相传、自发形成的乡规民俗。

  如果法官仅仅是一判了之,而当事人却要带着加深的矛盾回到共同生活的圈子,难免因碍于面子、不服气、想不开等原因,引发新的矛盾,甚至引发治安、刑事等恶性案件。

  如何在案件审理前后,给当事人找到一个“出气”的场所呢?老付灵机一动。

  尝试

  调解无疑成为彻底解决案件的最好方式。

  但老付在分析了一年多来的案件后发现,其中法官参与调解案件,成功率不是很高。是法官不认真负责?不是。是案件过于复杂?不是。

  是什么呢?是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一是语言上的距离。法官往往使用法言法语,这一方面处于其自身的职业习惯,也处于职业准则的要求;而老百姓则更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他们很可能对法言法语根本不懂。另外就是身份上的距离。当事人总会在潜意识里觉得,法官代表强制力,是“官”,自己是“民”,结果就是当事人有话不敢说。

  更为主要的是当事人对法官的“合理怀疑”。法官在主持调解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提出自己的合理合法的建议,如果双方当事人都接受,当然皆大欢喜。但是有一方反对,那么就要判决,而判决的结果又往往与调解意见相同或近似,这无疑会让当事人对法官产生“合理怀疑”:你是不是故意偏袒、徇私枉法了?

  老付找到老任和老曾(曾繁昌)。老任是法庭辖区北务镇以前的副镇长,在乡村,从事了几十年的民调工作。老曾也有类似的经历。

  三个人一拍即合。于是一个由老任和老曾参与的“平民调解室”成立了。

  调解室开在什么地方呢?一开始,老付决定放在审判庭里。老任或者老曾坐在审判台后,接受调解的当事人分坐在原被告席上。

  这样的效果很不好。不仅老任和老曾觉得别扭,当事人更觉得别扭。既然是“平民调解”,从形式上看跟开庭没什么区别,有点不伦不类。

  老付又灵机一动。他在法庭办公楼的一层,专门开出了一间屋子,还让人把屋子刷成浅浅的粉红色。又让人在左右墙面上分别贴上“海报”:纠缠、纠纷、纠诉———伤心;和谐、和睦、和气———舒心。又在门内侧贴上三个大字:和为贵。

  然后,老付又找来一张普通人家吃饭用的圆桌,铺上台布,在桌子中间放了一盆黄色的绢花和一个烟灰缸。再买了台净水器和一次性纸杯,以及几把普通的木椅子。布置完毕,大家还以为老付要在这个地方给当事人“开小灶”。

  “开小灶就开小灶吧,但不是管他们吃饭,而是管他们解下思想包袱。”老付说。

  倾诉

  4月2日下午,九成和九文兄弟两个走进“平民调解室”,随便坐下。老任也跟进来,随便坐下。

  弟弟九成是原告,哥哥九文是被告,他们只为了一点小事。九成说,是哥哥在去年侵占了他20公分的宅基地。今年3月份,九成在自家修建院墙时,九文阻拦。“这叫侵权,所以我把哥哥告上法庭。”

  双方开了一次庭,但还是有些分歧。为了更好地解决双方的矛盾,不至于落下积怨,老付决定把这个案子交给“平民调解室”。

  一开始,兄弟两个脸上都带着怨气。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声音也越来越大。老任一直没说话,只是拿笔在纸上画着双方争执问题的图解。他一边儿画着,一边儿听着。画完了,也就听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老任对记者说:“你得让他们说,不要限制他们。但这在法庭上一般做不到。因为他们所说的内容很可能跑题。但你别觉得是跑题,这些内容往往是一些与案件实质有着千丝万缕感情联系。他们自己能说透了最好,说不透的,我再参与。”

  “还有没有别的问题。”老任开始说话了,“都是亲兄热弟,一个爹妈。这点事都解决不了的话,村里人不笑话啊?”

  九成和九文的声音逐渐小下来。老任把画好的图纸摆在兄弟两个面前,把他们矛盾的焦点逐次再画好,说:“是不是就这些矛盾啊?”双方表示认可。老任在九文侵占九成宅基地的图纸上,先是画了两点,再连接为一条直线,然后说:“九文按照这样,把房后散水的面积减少点,行不行?九成也别再拦着九文修院墙了。”

  双方不再争论。沉默一会儿后,九成表示同意。九文继续补充说:“我修院墙的时候,得直接找你,别人不能管。”九成也同意了。

  如此简单,问题解决了。记者问九成:“你们的矛盾闹了多长时间了?”九成说:“矛盾?我们没矛盾啊。”

  老付总结说,这样的案子判起来也简单,但是案结,事不一定能了。“如果双方都执行判决还好,但是不遵守的话,新矛盾可能就会产生。法院去强制执行的话,一个可以预期的后果是,这亲兄弟两个也许就此不再往来。”

  “这起案件比较文明,当事人双方都懂事。”老任回忆说:“去年的一起赡养案件,场面就很激烈。”

  刘老汉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可老汉轮流住在女儿家。这按照农村的习俗,有点不正常。住着住着,三个女儿有些不甘心了,因为弟弟一分钱赡养费也不给刘老汉。

  三个姐姐一纸诉状起诉了弟弟。就在平民调解室,刘老汉、他的三个女儿还有儿子,全部到场。三个姐姐你一言我一语指责弟弟“耳根子软”、“妻管严”。弟弟则指责姐姐们,教唆父亲告他。刘老汉儿媳妇的到场,让场面更加尴尬起来,双方几乎破口大骂起来。刘老汉在一旁默默地抽着烟。

  老任此时说话了:“你们骂完没有?都是一个娘肠子爬出来的,怎么一个个跟仇人一样?!羊肉贴不到狗身上,就这么点事,说开了不就完了。你们的娘都去世了,还想把你们的爹再气死?!”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宣泄,和老任的教训下,当事人几方终于稍微平静下来。随后,老任语气缓和下来,苦口婆心地讲起自己如何赡养五个长辈的事情。

  “我讲的我的事情,他们都听说过。”老任的现身说法很奏效。又经过几个回合的调解,双方都缓和下来,最终达成了如何赡养刘老汉的方案。

  老付说,不管是九文兄弟的事情,还是刘老汉家的事情,都不可能让他们在法庭上胡搅,或者漫无目的、无休止地争论。法庭是庄严的,但庄严的另一面压制了当事人情绪的宣泄。法庭不可能两全其美,但在平民调解室里,这些却可以实现,是对法庭功能的重要补充。

  除了刘老汉和九文兄弟的案件外,平民调解室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功能。就是,在这里可以发泄对法院判决的不满。如果百姓对法律的公正理解上存在偏差,就极容易导致涉诉上访事件的发生。

  “如果有人觉得判决不公。当事人可以到调解室发泄。”老任说,他经常听到当事人对法官的谩骂,甚至是侮辱,但把调解室的门一关,老任就变成了被发泄的对象,他依旧保持耐心“听讲”的作风。等对方词语穷尽了,老任就会一点一点地帮助当事人分析,绝大部分当事人在听完老任口语化的法律普及后,都表示了认可。

  调解室的布局缓解了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可以宣泄的条件让当事人得到了心理的满足,调解员们俚言俗语的正确运用拉近了和当事人之间的距离。

  但如果这些用在法院法庭和法官身上,却是不可能的。顺义法院主管民事的副院长龚东升诙谐地举例说:“很多赡养案件中,子女对父母有很大怨气。要是适用平民调解的话,老任可以问:"你没父母啊"。如果对方一时气愤地回答:"没有"。老任就可以说:"你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啊?"当事人可能没有什么反应。但法官在法庭上要这样说,当事人轻则还嘴重则投诉,法官要受处分的。”

任志全在“倾诉室”里主持调解

  将来

  当初成立“平民调解室”,老付和老任、老曾一拍即合,说起来简单,其实,老付说,他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深思熟虑的。因为调解员的素质直接关乎着这个调解室的成败。

  “平民调解室”的重心就是“平民”二字。目的就是让当事人感觉到地位的平等。因此,调解员必须来自“平民”。然而,不是所有“平民”都能胜任这一工作。

  龚东升副院长说:“当初在考察调解员时,院里提出了几个条件:首先是要身体健康,有充足的精力;其次,在具备一定法律知识能够依法调解的前提下,还更要懂得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了解当事人的心理;就调解员本人而言,要知民情、晓民意。”

  除了可以“自由倾诉”的特征外,“平民调解”区别于其他调解制度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具备法律上的可执行性。

  也就是说,在平民调解员的调解下,如果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依法由本案的书记员将其达成的调解协议制作调解笔录,由审判员审核确认后,制作调解书,并在3日内送达当事人。同时还会告知当事人,如果一方不履行义务时,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等相关权利义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老任在距离法庭较远的北务镇居住,每次调解要自己开车过来。而老曾,在更远的顺义城区居住,每次得坐公交车过来。而给他们的补助仅是,每成功一起案件50元。但老付说,老任和老曾从来没有向他提过补助的问题。老任自己解释说:“什么钱不钱的,我们都有这个爱好和激情。”

  然而,爱好是不能解决这项制度的可持续性问题的。

  龚东升副院长最后对记者说:“今年,这项平民调解制度将在全区四个派出法庭进行推广。这项制度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赞同。一旦平民调解制度推广,就需要制度和机制的确立。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要争取财政的支持。我想只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没有问题的。” (来源:法制日报)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