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南京城乡结合部的铁心桥街道尹西村,曾经是全市有名的上访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益春的说法是,“一个村的上访量就占整个街道的60%”,村民到街道、到区里,甚至到省、市政府上访是常事。
可是去年,“街道没有接到这个村的一起上访,更不用说区里、市里了。
”张益春告诉记者,全体村民生活安定、祥和,成为全区闻名的平安村。日前,记者来到了这个村,探访发生变化的原因。
“我们就是做了一件事,做沟通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畅通了反映农民诉求的渠道”。谈起这个变化,村党总支书记周文武的话就像他这个人一样敦实。
他告诉记者,两年前他接任党总支书记,摆在面前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解决由于拆迁带来的社会矛盾。由于尹西村本来就是工农杂居,再加上这几年的拆迁量全区最大,社会矛盾也就最复杂。厂村矛盾、拆迁纠纷是常事,越级上访也就屡见不鲜。
他刚担任总支书记不久,就碰到一起棘手事:143户村民因征地补偿问题扬言要到省、市政府上访。他了解到,这些村民为建设某经济适用房小区的拆迁户,虽然当时按照政策领取了征地拆迁补偿,却没有计算青苗损失。于是他对群众说,我是村干部,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来代理你们向上级反映问题,行不行?
群众同意了。他立即召集村干部研究,并积极沟通上级有关部门。第二天,他将村民代表召集在一起,又约请了区国土局和街道司法所、城建科的同志,让大家面对面地交流情况、解释政策、解决问题。结果,原来答应3天给答复的事,第二天就解决了问题,一起即将发生的集体上访就这样消失于无形。
这件事情的解决,启发周文武创造了他所谓的“代理制”工作法。(这种说法不尽准确,但却是周文武的原创)他告诉记者,很多社会矛盾纠纷,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畅通民意渠道,就不难解决。由于不少群众不会用正确的、正常的方式反映自己的合理诉求,常常是有理变成没理;而有关部门也常常因为对群众的诉求了解不够,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这样,作为党和政府最基层组织的村委会、党总支沟通上下、疏通渠道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党的方针政策再好,也得让群众了解和接受,是不是?”周文武这样问记者。
据村委会干部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处理的可能引起上访的事件176次,涉及408名村民,其中涉及群体性的事件就有28件。由于他们坚持一个原则:让群众讲话,把下情上达;做群众工作,让政策深入人心,结果把这些可能引发上访的不稳定苗头就地解决了。
“代理制”工作法不仅让村民话有地方说,也让他们看到村委会和党总支真心实意地在为自己办事,村民对村里的工作也更加理解和支持了。去年底,因为建设需要,又有88户村民要拆迁。往年半年不见得办妥的拆迁任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全部完成。有二十多户村民甚至在接到拆迁通知后,就将钥匙交到周文武手中:你办事,我们放心。
本报南京7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