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玩意很管用。”今天上午,北京首汽出租汽车公司的李师傅拿出一个类似遥控器的小机器向记者展示。小机器上标着“1、2、3、4……”等数字,每个数字都对应一种语言,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8种。
“昨天有个外国人上了我的车,我赶紧按了对应语言的数字,那边有翻译人员跟外国人交谈,很快就介绍清楚了,外国人连说"OK、OK"!”李师傅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的每台车都配了这样的翻译机器,“现在遇上外国人就不用发愁了,很方便。
”
奥运期间,将有大量的外国奥运官员、运动员、游客来到北京,语言障碍是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解决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7月7日,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言服务中心拨通第一个多语言服务总机电话:“请帮我用英语和法语翻译:我宣布,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多语言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7月24日至9月21日,多语言服务中心内将有44个语种的专家随时待命,为奥运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服务场所等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提供全天候“无障碍”语言服务。
金云哲是中央民族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他所在的韩语办公室工作组,是由北外的韩语专业老师和8位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朝鲜族学生志愿者组成的。
谈及志愿服务经历,金云哲说,没有参与“好运北京”测试赛是一大遗憾,当时他负责陪同的韩国手球队临时取消参赛。所以他特别希望这次能多做点事,为奥运多出点力。
张力是南京大学的老师,暑假特地从外地赶到北京。此前,她做了许多准备工作。
在赛会期间,还有许多志愿者从事翻译工作。据了解,仅北京外国语大学就有2458名师生成为奥运志愿者。
“8月2日,我们迎来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议,我并不知道自己成为惟一一名始终在会场内工作的服务人员。这就意味着我一天都会和罗格这样的IOC高级领导人在一起。”北外学生陈昕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罗格外表看上去只有40岁出头,笑容温和,给人很亲近的感觉。也许,看清了光环下的真实,有时更能体会到光环的耀眼吧。而我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我相信,只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会有质的飞跃。”陈昕对自己的志愿者工作很有信心。(本报北京8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