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个人合作建房预计10月开建
建成后3幢小高层、6幢多层全部以成本价出售
本报驻温州记者 解亮
2005年4月,温州个人合作建房首次见诸报端;2006年11月,受合作建房联盟委托的瑞安正元房产公司,以1.0458亿元的价格,取得地块开发权。
|
但随即,个人合作建房陷入低谷,政府审批慎之又慎,诸多质疑流言四起。
昨天下午,合作建房联盟发起人——温州市场营销协会秘书长赵智强告诉记者,相关手续已基本审批到位,只等施工许可证。不出意外,256户联盟业主集资筹建的“理想佳院”,将在10月开建。
“合作建房”众人响应
2005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赵智强,打算回温州买房子。“当时温州房价,已达到5000元-6000元/平方米,虽然有些积蓄,但还是觉得扎手。”
一次浏览网页时,赵智强忽然看见几个字眼——“合作建房”。之后,他多方搜集、咨询,获悉国家没有明令不可以个人合作建房。
很快,赵智强以市场营销协会的名义,起草报告,递送给土地局、规划局等10多个部门,提出“合作建房”的设想。
之后,他通过媒体发布相关消息,前来报名的人络绎不绝。
2006年初,就在报名人数不断上升时,发起者却宣布报名截止。“温州以小地块为主,人太多,楼盘容纳不下;另外,毕竟还只是一种尝试,船小好掉头。”赵智强说。
当时,赵智强等人经过“理想化”核算,希望小区建成后,成本价在5300元/平方米,而当时的市场价已经达7500元/平方米。
“破冰”拿地,一波三折
“联盟”成立后,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拿到土地开发权。经历了两次竞标失利后,2006年11月,温州龙湾区蒲州街道江前村三产安置地块两次流拍。在几乎没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瑞安正元房产公司以1.0458亿元的价格,取得这一地块,土地面积1.565万平方米。
消息传出,不少人认为,此举具有“破冰”意义。
但事情并未从此就顺利发展了,特别是项目所称的“个人集资建房”,和国家有特定含义和特定对象的个人集资建房或合作建房完全不同。这个项目比一般房产项目多出了很多手续。
温州当地政府专门开了几次会议,关注点在于,究竟能否立项?最后报告被递交到国家建设部,建设部随即派员前往调查。
赵智强概括了那段特殊时期:“因为没有先例,所以办理各种手续的相关审查程序,极其严格和慎重。”
与此同时,一些涉嫌“非法集资”、“违规操作”的言论传播开来,温州公安、银监分局等单位,纷纷介入调查。
预计10月开工建房
赵智强说,当时压力确实比较大,但项目进程没有停止,各级政府部门也在想办法,但审批过程进展缓慢。
赵智强说,项目逐渐成型,期间经历了几道坎,其中拿地和通过审批两项最为重要。为此,“建房联盟”也作出了适当的“变通”:“最大的‘变通’,就是说服‘会员’转为‘股东’。钱作为入股资金注入项目公司。”
有人害怕这样做改变了初衷,最终还是回归买房套路。
“我们一直劝大家换个思路,我们最终目的就是大家都有房子住。不妨将这个当作一次投资,只要能获得收益,住房问题还是能解决。”赵智强说,当初拍得的地块,如今身价已不同往日,这些都是收益。
2007年10月30日,赵智强等人终于获得批文。“目前各项政府审批基本到位,只差施工许可证了,不出意外,估计10月就可以正式开工。”赵智强说。
256户将抽签选房
温州个人合作建房项目,已全权委托给瑞安正元房产公司运作。有人说,事情至此,个人合作建房想法已游离初衷。
“我们应该看重结果,不要过多关注过程。结果就是,房子建好后,仍按成本价卖,只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房价可能高于当初预估,但相对一般楼盘,仍保持价格优势。”赵智强说。
目前,房产公司已委托3家设计院,做出设计草案。大致的思路是,临街建3幢小高层,其余建6幢多层;70%的户型设计为90平方米,其余为110平方米。最终方案,将由256位“建房联盟”户表决后,报相关部门审批。
房子建成后,联盟打算用抽签形式决定最终选房顺序。
“经历了那么多困难,现在只想把这个‘第一’运作好,希望能良性发展下去,这也是大家最大的心愿。”赵智强最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