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丰收为中国体育带来的除了荣耀,还有什么?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北京奥运会是一个怎样的“坐标”?在标志性的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将走向何方?
丰收和歉收
从宏观而论,中国登顶打破了长期以来美俄(美苏)争雄的奥运金牌传统格局。
中国在奥运项目中的夺金面扩大,夺金点增多,整体厚度和底蕴增强,体现了中国已经是一个竞技体育大国。
遗憾的是,中国金牌虽丰,但成色不足。具有传统优势的跳水、射击、举重、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六个项目,为中国带来了约四分之三的金牌。而在田径和游泳这两个金牌数合计达到81枚的基础大项上,中国的收获甚至不如上届雅典,仅靠刘子歌收获一金,严重歉收。
在最能体现职业化底蕴的足球领域,中国足球队尤其是男足败得让人心寒,让较早前提出的“男进四、女争牌”的目标成了一个尴尬的回忆。作为中国最早推行职业化改革的体育项目,中国足球十几年来的“成果”却令人忧虑,值得深刻反思。
巨星缺失也是本届中国军团的一个缺憾,上届还有一个刘翔,本届冠军虽多,却难寻领军人物,像博尔特和菲尔普斯这样的超级巨星更是难以想像。
如从奖牌总数来看,中国收获100枚,与美国相比仍有10枚的差距。而且,中国的奖牌分布呈倒金字塔形排列,说明中国在有些项目上的夺金能力已经被挖掘到极限,个别项目只有单兵夺金能力。
跃升得益于举国体制
中国能够在奥运金牌榜上迅速攀升,得益于举国体制,也钻了苏联解体后留下的“空子”。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俄罗斯抛弃了苏联那种集中全国资源的计划体制和发展模式,因此在一些项目上留下了巨大真空,中国的举国体制恰恰弥补了这个真空,这也是为何中国的金牌会集中在举重等项目上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这些项目上,中国运动员都是领国家工资的“职业”选手,而他们的大部分对手在训练之外都得自谋生计,有优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在中国奥运金牌数不断刷新纪录时,也得正视中国体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美国体操女队华裔主教练乔良在谈到中、美两种体制的区别时说,美国从事体操运动的人有大量业余娱乐性人口,而中国则大部分都是专业和高水平运动员。他用最直观的语言深刻表述了中国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脱节的问题。
体育战略不会突变
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是否会出现战略调整呢?不少专家认为,变化是一定的,但不是“突变”。
北京奥运会之前,国家体育总局一位专家曾说:“1964年日本集举国之力举办了东京奥运会,之后随着日本进入后工业社会,体育发展也进入休闲和全民体育阶段。韩国在汉城奥运会后的体育战略也有类似变化。一般来说,都会转向更重视体育的全面发展。”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也指出,体育体制和战略调整是渐进式的。
那么中国体育将走上什么道路呢?
有一些专家认为,可能会出现四种趋势。首先,政府管理为主过渡到社会和企业更多参与,但政府也会加强引导和协调。第二,单项协会职能得到更大发挥和加强,赋予它们更多职能和要求。第三,在高水平训练中重视科学训练和运动员文化教育。第四,随着场馆设施等条件改善,以单项体育为载体的学校、社区和俱乐部体育会得到飞速发展。
钟秉枢特别指出,“体教结合”有助于解决中国竞技体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但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他说:“由于长期跟文化课脱节,许多运动员只能"混"一张文凭,就业时也难以胜任该文凭涉及领域内的工作。”
钟秉枢认为,落实的关键是从制度上确保运动员减少训练时间,增加学习时间。“但是没有人敢提。因为这是有风险的,万一训练时间减少了,比赛成绩不理想,后果谁来承担?”他认为要从制度上予以保证,像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就规定,运动队一周训练时间不得超过20小时,否则就取消该队参赛资格。
新华社记者李丽李鹏翔张云龙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
更多精彩请点击京华网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