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万网民关注着浙江省政协正在举行的重点提案办理座谈会。
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援助制度而专门举行了这样的提案办理座谈会,这在浙江省还是第一次。对提案办理座谈会进行网络直播,让会场内外无障碍交流,直接听取网民意见与建议,这在浙江省也是第一次。
农村法律援助一直牵动着省委书记、副省长的心,也牵动着与此息息相关普通老百姓的心。
事情得从今年3月说起。
三月杭州,莺飞草长,一年一度的省政协会议刚闭幕不久。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省政协大楼,一份来自民盟省委的提案引起了省政协领导的关注。这份名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议》的提案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系统工程,农村法律援助是实行依法治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提案认为,虽然近年来浙江省的法律援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发展并不平衡。在调查分析了农村法律援助现状后,提案对浙江省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制订与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经过讨论,省政协将这份编号为19号的提案确定为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十件重点提案之一。
就这一提案的办理,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作出批示:做好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工作,要好好研究这一提案,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法律援助工作。
省政府迅速成立了提案办理工作小组,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担任组长,省司法厅厅长赵光君担任副组长,省司法厅、财政厅、编办的领导参与小组工作。
提案办理方案很快制订出台。
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从5月份开始,浙江省司法厅等提案办理单位会同民盟省委相关同志,分成三个组调研。调研的同志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广泛需求,看到了法律援助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活生生的事例,对完善农村法律援助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6月中旬,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与司法厅厅长赵光君等人悄然前往浙江西南部的衢州市,对农村法律援助进行专题调研。
作为提案的督办人,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王永昌也几次深入农村,对法律援助进行专题调研。
几易其稿,《关于建立完善农村法律援助体系的意见》初步形成。
“法律援助是一项政府的公共服务产品。这产品质量怎么样,是否产需对路,需要产品的使用者———法律援助的服务对象来评说。我今天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骄阳似火,赵光君头顶烈日,携带《意见》稿来到淳安县屏湖村召开民主恳谈会,就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援助体系问计于民。
在座谈会上,村民余发光说:“法律援助为咱农民撑起了法律保护伞,但也有不足,申请手续比较烦琐,往往申请手续办妥了,取证时机却耽搁了,影响维权效果。”
“你说的有道理。”赵光君立刻答复,“我们回去后马上研究简化措施。今后,一接到法律援助申请,第一时间就要与当事人沟通,及时做好证据保全工作。申请法律援助的手续也要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让老百姓看得明白听得懂。”
按照原定提案办理方案,9月9日下午,浙江省政协召开第19号提案办理座谈会。二楼会议室内,一边坐着提案承办单位省司法厅等单位的负责人,一边坐着省政协提案委、民盟省委的有关人员,颇有点答辩的气氛。
为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早在一个星期前,组织者就通过媒体发布了信息。会议开始后,网络访问量达到98136人次。“省委、省政府如此重视农村法律援助,相信将来肯定会有具体可操作的细则出台。”一位网友如此表达他的看法。会场内外同步互动,网民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把小范围的座谈会扩展为公民参与的民主听证会。
省司法厅副厅长陈志忠汇报了提案的办理情况和初步答复意见,省财政厅副厅长罗石林与省编办有关负责人也汇报了各自的答复意见。
“我们民盟对此答复表示满意。”民盟省委副主委徐向东发言后,来自民盟的省政协委员严亮奇、唐国华纷纷发言,肯定成效,建言献策,就如何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再次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法律援助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认真记录下每人的发言,葛慧君就如何逐步建立完善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法律援助体系发表了她的看法:要从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破解当前工作中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
葛慧君透露,作为对省政协提案的回应,通过前阶段一系列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关于建立完善农村法律援助体系的意见》再作修改后,将在近期以省人民政府名义印发全省实施。
暮色降临,会议室内外,第19号提案办理座谈会仍在热烈地进行着……
本报杭州9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