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刚过,“十一”长假又要来了,人们对假日总是充满了期待和想象。今年是我国休假制度改革的第一年,三个七天的长假取消了一个,代之以三个小假,再加上奥运开幕全国放假一天,今年的假期比较多,为此假日自然也就成了热门话题。
假期多了,人们对假期的思考也就多了。假期对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对劳动者来说,休假是必须得到保证的权利;对商家来说,假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对更多人来说,假日还是传统文化情思的载体;而对国家和政府来讲呢,制定和完善休假制度,并保障这种制度真正的贯彻和施行是自身的责任。
我们选择在两个假日之间,从假日法律、假日经济、假日文化三个不同的角度分篇谈论假日,就是想把我们对假日的思考和理解,奉献给大家,也期望能藉此引起更多人对假日的思考和共鸣。
从假日经济管窥我国的休假制度 烨泉
我国的假日经济与休假制度息息相关,没有休假制度就谈不上什么假日经济。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没有长假的概念,一周的假期也只有一天,还不够忙乎自己的家务事呢,哪里谈得上以假日拉动经济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人的假日在渐渐地增多,每周也可以休息两天了,而假期与经济的关系也日渐密切起来。
1999年的“十一”是我国的第一个长假,也是商家的第一个黄金周,此后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节,中国人都可以享受到七天的长假。推行长假制度最初的想法确实是与拉动经济增长、鼓励消费有关的。从第一个黄金周的情况来看,这个目的达到了,服务业,特别是旅游服务业经济增长迅速,商家在这几天里赚了个盆满钵满,自然是乐开了花,心里只盼着第二个黄金周早点到来。
然而,随着一个个黄金周的接踵而至,假日经济的各种弊端也暴露了出来,由于全国集中休假,人们集中出游,首先就是交通压力增大,铁路一票难求、民航备战黄金周、公路堵成了停车场,长假出行成了难题。其次是旅游景点超负荷接待游客,不但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游客安全难以保证,而且游人大量涌入还对景点本身造成了破坏,为此,有些旅游景点不得不在黄金周期间大幅上调门票价格,由于性价比低,自然又引来游人的强烈不满,每年黄金周之后,消费者对旅游部门的投诉都是一个高峰。不但旅游部门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他服务行业也都存在着集中接待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其实人们自己也一样能感受到这种每到黄金周就四处人多混乱的局面,所以很多人宁愿选择在家待着,也不愿出门了。至此,假日经济走入了发展的困境,继续推动假日经济可能会使其走向反面。
于是,取消黄金周的呼声日益增高。为了回应这种呼声今年黄金周从三个减到了两个,以清明、端午、中秋、三个短假代替了长假,既缓解了黄金周的矛盾,又增加文化品位,人们该满意了吧?可大家依然不领情。从不久前,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提出取消十一黄金周遭到公众的激烈反对就可见一斑,人们还是留恋长假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早有专家提出过建立和完善带薪休假制度,而且,《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也于今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应该说,从制度上我国已经解决了人们对长假的期待与假日经济发展这一组矛盾。
但是现实没那么简单,带薪休假制度在一些人力、财力都比较富裕的机关和事业单位推行起来,可能比较容易,但对大多数行业和劳动者来讲可能还只是一纸空文,执行起来决不会像法定假日那样简单。想想劳动合同法只不过是规定了一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合同,以保障劳动者最基本权利的问题,都会遇到那么多的阻力和扯皮,而保证休假权比要求劳资双方签定劳动合同层次高多了。用马克思理论来分析,人的闲暇时间是与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密切相关的。
重回假日经济的话题,要想使假日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就要彻底取消假日经济,让每一天都成为人们的休假日,让每一天都成为商家的黄金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能是持续不懈地推动带薪休假制度,持续不懈地推动劳动者休假法律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