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被政府确定为法定假日已有多年,而今年的中秋节是被确定为法定假日后的第一个中秋节。若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而言,清明、端午、中秋是否为法定假日,似乎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人过这些节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乱,无论政权鼎革人事代谢,无论政府是否将其为法定,春节、中秋、清明、端午这样的民俗节日在中国人心中都有不可动摇的神圣感。
但民俗节日上升成为法定假日,从政府层面考虑,象征意义很大。笔者认为这至少显示了公权力的某种谦卑姿态,其对传统民俗的尊重可以视为是对民意的充分尊重。
节日一般分两类:一类是有强烈政治意义的节日,如建国、建军、劳动节之类等;另一类则是民间节日,包括文化的、宗教的,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以及西方的圣诞节等等。一个国家将哪些节日用法律确定为假期,大有学问。
一般的国家法定假日既包括重要的政治性节日,也包括主体民族的重要民间节日。我国法定假日的设立已有时日,但以往法定假日中“重政治性节日轻民间性节日”。多年来,法定假日中民间节日只有春节,因为春节是中国人的新年,无论何种人物,年总是要过的。除春节外,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个人认为,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最为重要。
儒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儒学是一种高度理性的学说,其重视的是人间的秩序、现世的幸福,和多数重视死后“天国”的宗教旨趣迥异。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祖先的崇拜更多是伦理学意义的,而非神学的。尽管儒学不是宗教,但对传统中国人而言,有着宗教一样强大的社会整合作用,因此韦伯等人将其视为一种道德宗教———即没有神的宗教。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中秋、清明、端午三大节日和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一样重要。中秋是团聚的节日,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收割后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感谢上苍的厚爱和祖先的庇护;清明是祭祖的节日,活着的子孙把逝去的祖先当作还健在的长辈进行情感交流;端午,则是不同宗族或相邻村落成员,聚在一起通过赛龙舟这样的竞技活动,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和竞争的重要性。因此,这三大民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珍惜活着的幸福和尊严,重视家族、社区的和谐有序。
民间节日的生存状态,能说明一个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在当世的生命力。政府将中秋等民间节日法定,既是尊重民意的体现,也可从文化层面彰显自己的合法性。国庆、五一作为法定假日,当然是政府对其合法性的一种强调。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包括民间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就是一种赓续民族文化的姿态,是对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诠释,在新的时期,这种合法性表述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显得尤为亲切。当然,有些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矫枉过正,看看各地祭奠古代圣贤的风气就知道了。
反过来说,一些政治性节日如国庆节、劳动节,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成为新民俗。因为传统文化是动态的,是在推陈出新中生生不息的,当一个政治性节日在民间兼具文化的价值时,那么也就更具生命力。一种稳定恰当的制度性安排,久而久之就成了文化,而优秀的制度,对传统文化必然会予以足够的尊重。制度和文化就是如此相互作用的,从政府确定法定假日可一斑窥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