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山东莱西农村改革高潮迭起。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税费改革及农村综合改革,再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莱西农村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200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59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6倍和69倍,粮食总产量达到52.4万吨,比1978年增加20.8万吨,年均递增1.7%,粮食单产也由1978年的341公斤/亩,增加到829公斤/亩,增长143%;蔬菜200万吨,果品21、5万吨分别比是1978年的2000倍和14倍;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2.59万千瓦,是改革开放初期的9.3倍;户均电视机1.2台,摩托车1.1辆,大中小型机动车辆0.91台,住房面积129.8平方米,沼气、液化气使用率达78%,电脑开始进入农民家庭,全市达1.2万台。
三大改革推动了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第一次是家庭联产承包。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放宽了农村政策,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莱西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1983年,莱西先在胡家坡、绕岭、后庄扶村试点。至翌年2月,全市全面完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农民结束了挣"工分"吃大锅饭的日子,在种粮之余还种西瓜、果树等经济作物,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
从1982年到1986年,党中央连续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个一号文件。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由"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营模式,经历了"联产承包"、"二轮土地延包"及一系列配套改革,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自主经营制度得到全面落实。1982年9月,莱西制定了《关于发展林果桑生产的"三八规划"》即:从1983年到1985年,力争三年时间实现苹果、山楂、葡萄30万亩,到1990年力争八年内实现人均百棵树、百墩棉、户均半亩桑。1985年末,全市果园面积28万亩,林地面积21万亩,桑1万亩,棉槐2951万墩。1984年,在全市推广"延长土地承包期"、"发放土地经营证"工作。1986年9月,新华社、人民日报及各省党报均刊发《莱西农村党员带头致富不愁》的文章,中共中央向各省下达学习借鉴莱西经验的《电话通知》。
数据显示,1978至1984年,农业产出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2%。1984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增加了99.76%,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
第二次是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逐步展开的税费改革,实行税费合一,并逐步降低农业税,到2006年完全取消了农业四税(农业税、屠宰税、物业税、农林特产税),在这个基础上,农民种粮有补贴、购买农资有补贴,养头母猪、奶牛也有补贴,孩子上学(小学、初中)免交学杂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户还能享受奖励扶助资金;民政优抚费、教育附加费、民兵训练费、计划生育费、民办交通费等相继全部取消,这样一减一补使农民年得到约5.8亿元的收入,结束了2600多年以来农民种田纳税的历史。改革前平摊到每亩地税费是100多元,改革后不仅全部免除,国家还给每亩地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至少70元钱。
2004年2月8日,新世纪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此后连续4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莱西通过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三产富农、事事惠农等举措,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62%来自非农产业。
第三次是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村务公开、推行村民自治、推动民主管理。莱西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确定了"村企合一型、市场带动型、招商引资型、高效农业型、旧村改造型、专业加工型、合作组织拉动型、资源开发型、库区开发型、旅游带动型"等十种村庄发展模式,通过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建设好100个重点村、40个示范村,到2020年全市861个村全部达到小康村。到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硬化村庄街道382万平方米,丈砌排水沟90万米,安装路灯8850盏,绿化街道2586条,建立垃圾中转站225处,安装垃圾箱8000余个,建立农民休闲娱乐场所586处,一个生产发达、农民富裕、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始展现在人们面前。
抓住改革"牛鼻子",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变
历史的镜头拉到1985年,国家取消了粮食、棉花的统购,将其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对于其他各类农产品,实行价格放开,由市场供求调节。
莱西种植业由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传统种植,向粮、油、果、菜、桑等高产优质高效创汇品种的种植发展。到目前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80余万亩,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达到4.5:5.5,形成了粮油果菜农业的四大骨干产业,全市农产品总产量达到256万吨,是改革开放初期的5.4倍,农民家庭经营也由过去简单的种粮、养猪向种植、养殖、加工、经商、务工等多种经营扩展,农村专(兼)业户占总户数的比重达到90%以上,农户兼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莱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镇村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由原来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变为社、队、个体、联合体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农民离土离乡,务工、经商、办企业,涌现了像万福集团史福良、九联集团王振江等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到目前,全市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业户达到10692户,私营企业2556户,从业人员3.1万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累计达7159万人。
农村生产经营制度不断丰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耕地延伸到林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耕地承包到户实现了"田有其主",30年后中央又作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决策,实现了"耕者有其山",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但承包到户后积极性高,收入翻番!"莱西市马连庄镇道子泊村胡克德等农民以40万元的价格拍得400亩荒滩的植树权后,一纸合同让他们吃了"定心丸",于是亲朋好友齐上阵,20天时间,一大片荒滩变成了速生杨林地。5年来4户农民轮流看护,到现在,这片林木保有率已达97%以上。胡克德指着大腿粗的杨树感慨地说:"大家都把山林看成"绿色银行",看成没到期的"高息存折"。树是自己的,管得就上心,这片林子现在能值600多万元。"
回首30年农村改革洪流,这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改革未有穷期,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途中,在莱西大地广阔田野和山林上,一定还会上演更多的改革大戏!
(宋学春 李晓军)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