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制"和"活田"结合 "善耕"与"善工"互补 大城县15万农民从土地流转中受益 本报讯(通讯员田春花)大城县积极探索和创新土地承包经营的流转方式,寻求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到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8.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5.12%,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人均年增收1000元,有15万农民从中受益。
大城县地处黑龙港流域,全县有41万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亩。零散的土地经营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束缚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为此,2003年以来,大城县把土地流转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通过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为指导全县土地流转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大城县着力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将土地延包的“三个健全”(健全制度、健全档案、健全管理)予以延伸,向土地流转倾斜,把“稳制”和“活田”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农村人力、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的优化组合,让善农者耕田、善商者经商、善工者进厂。为此,大城县出台了《关于土地流转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县委农工部根据土地流转的七种基本形式,土地转包、土地出租、土地互换、委托代耕、土地经营权转让、土地经营权入股、拍卖等,编制了《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合同书》样本,制定了《土地流转流程图》,在严格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招标、拍卖等形式进行公开流转,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更趋优化、更加有效、更为合理。
在土地流转中,大城县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奠定了农村土地流转稳妥、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大广安乡仰止村为发展240亩的温室棚区设施蔬菜,征求每个村民的意见。村委会主任张满洲说:"当时我们根据群众意愿,采取了三种办法。在村里规划发展棚菜小区内,无土地但想建大棚的农户和有土地但不愿建大棚的户,在自愿协商的情况下,种菜户拿最好的承包地换对方等量的地;棚区内都有地、都想建棚,但地块不够大的,由农户自愿结对子,进行土地互换;对棚区内有地但不想种菜又不想换地的户,可由建棚占地户对其每亩每年补偿400元,作为土地使用权出租使用金。"协议达成后双方签约,合同期10年。全村118个大棚,一个月内顺利建成,如今实现每亩增收3000元。
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农民尝到了土地规模经营的甜头,大城县因势利导,先后在全县推出了西青洲、祖寺等15个土地流转典型村街,通过让典型流转村街的村干部现身说法、介绍经验,激发全县农民的积极性。目前,大城县土地流转的范围由本组、本村内流转向跨村、跨乡转化;规模也由几分、几亩转向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适度集中。
土地流转加快了现代化农业建设,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目前,全县涌现出了仰止蔬菜高科技园区、西青洲神农果园、祖寺万亩生态观光园等40多个农业园区和农场,引进了桑迪杨、香蕉西葫、美国黑提葡萄等10多个大类50多个优、新、特农业品种,使土地规模经营、农业标准化生产走向了快捷高效之路。几年来,全县新的土地经营者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修缮、配套机井,铺设防渗管道,增强土地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