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人人享有知情权。但最近,面对各类纷繁的信息,我们一度陷于信息迷乱。“蛆柑”事件,就是一例。这场“橘子风暴”的源头,只是一条手机信息,却让不少市民谈橘色变,让无数果农欲哭无泪。
据农业部的调度表明,四川广元柑橘大实蝇事件已引发部分消费者恐慌,造成湖北、重庆、北京等部分地区柑橘销售受阻,销量大减,价格大跌。
为封锁扑灭疫情,农业部日前采取一系列措施,诸如普及大实蝇等植物害虫对人畜无害的科学知识、做好滞销柑橘储藏和销售工作、掌握柑橘主产区采收、销售进度以及价格变化情况。
一条短信,经过手机、论坛、报纸、电视的传播后,立刻掀起了波澜,因为它原本的语义和外延都被放大了,人们的恐惧感也随之放大。可以说,市面上绝大部分橘子都是安全的。可是在信息快速传播,影响成倍扩散后,人们在很难甄别信息的具体内容和限定范围,而只是被一种盲动的情绪所感染,并不自觉地进行着信息的放大和传递。
这种单一信息的传播放大效应,已经给我们造成信息迷茫、错乱的感觉了,若是碰到来源众多、信息本身纷繁芜杂,甚至相互交织抵触的情况,公众的混沌之感,更是无以复加。比如哈尔滨命案。当地警方对视频是否剪辑、是否完整前后不一的表述,死者家属和警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各执一词,让公众置身于真假莫辨的迷局。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泛滥带给公众的困扰。虽说,作为权威公布的案情信息并不过多,甚至还显不足,但坊间关于此案的各类信息却严重过剩。真假消息、各种传言,纵横交错,让公众避之不及,却又莫衷一是。
类似的情形不止于此,比如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各种食品添加剂,触目惊心,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佳之选”鸡蛋在港检出三聚氰胺后,再次引发了公众的“鸡蛋恐惧”。
与其说这是“鸡蛋恐惧”,不如说是某种“信息恐惧”。因为在信息不发达时,即使某地查出了问题食品,要想造成全国性影响,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传播。而现在则完全不同,比如一条厨师曝光餐饮潜规则的新闻,几个小时内,就可以引来上千条评论。
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信息社会。信息飞速传播,有利亦有弊。弊端可能是会呈现过剩甚至泛滥之势,而虚假信息也会搭乘便车,这或许会造成我们信息接受和甄别的疲态,但这是需要付出的代价。
事实一再证明,只有正确的信息才能击破虚假传言,只有公开才能弥合谣言的伤痕。而公众也会在信息公开的同时,逐渐形成独立而理性的判断,提高信息甄别力,增强谣言免疫力。当然,政府部门各司其职,才能彻底消弭谣言滋生的土壤。比如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的日常监管工作,又如及时公开公共案件的详情。
而在信息公开方面,哈尔滨命案以及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等,都有值得我们反思之处。若信息不够公开,那么我们还是宁愿选择信息泛滥,也要坚决拒绝信息垄断,这也是万般无奈下的次优选择。(李晓亮) (来源: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