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19日电 (记者李荣)上海一些基层政府在增加民生投入的过程中,讲究“准”和“实”。记者近日在上海松江区采访时了解到,这个区“看准”民生政策落实的对象,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上见实效,不“虚悬”,不落空。
上海市松江区政府人士说,在上海郊区,对民生政策最为“饥渴”的是这样几类人:一是老年人;二是残疾
和困难家庭;三是农民工家庭。基层政府增加民生投入,首先就要“看准”这些民生政策落实的对象,然后在“实”字上下功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松江区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上“舍得花钱”。一些自愿退出农地耕作的老年农民享受了退养补助金的试点政策,在原有养老保障基础上退养金每月增加150元。全区有6000多名“农保”人员转入保障水平更高的“小城镇保障”体系;1.8万余名征地养老人员参加了“城保”基本医疗保险。目前这个区农保退养金从每月平均140元提高到210元;征地养老金从每月450元提高到53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年2800元提高到3200元。
对于残疾和困难家庭的民生扶助更是要落在实处。松江区已在上海全市率先实行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为重度伤残、且处低保水平的残疾人配发了自动洗衣机,处于就业年龄段、又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残疾人全面实现了就业。目前已着手制订和完善农村临近退休年龄段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政策,并计划为高位截瘫残疾人免费配发个性化康复器具。
外来农民工家庭不应成为民生政策落实的“盲区”。松江区的区级财政今年已投入1300多万元,启动“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不仅建立了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的管理体系,而且还在公办学校设立了9个专门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学校,不断改善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条件与质量。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参保人数已经达到了计划目标。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