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四难村山西平鲁试水城乡统筹发展改革新路

  1978年发端于中国农村的改革,成功解决了两亿多农民的温饱问题,也让大部分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但30年之后,农村问题依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长期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如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起点上进一步发展农村、建设农村?

  在2008年10月9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等关键词被反复提出。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30年前,雁门关外一个农民人均分配收入20.1元、全国排队倒数第二的山西晋北穷县——平鲁,受益于改革开放,在30年中,社会经济实现了“完美转身”。

  面对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挑战与课题,从2006年开始,山西朔州平鲁区大胆实施了以“一城十镇百村”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试验”。生态移民、退耕还林、扩城瘦村……从摸着石头“试水”,到改革步入“深水地带”,平鲁区正在开拓一条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2008年12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前往平鲁区进行实地采访。

  城乡整合从生态移民起步

  2008年12月13日,朔州平鲁区安太堡移民新村。当日气温达到摄氏零下十几度。

  “算经济账,种菜比种地强,苦轻、不受罪,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看老天的脸色。”在暖洋洋的蔬菜大棚中,菜农王昌颇为知足地告诉记者,3年前,他还在黄土地上种粮为生。

  3年前,王昌所在的黄石年村实施了整村搬迁,一部分村民搬入北坪移民新村,另一部分村民选择了安太堡移民新村。两个移民新村距离平鲁区政府所在地——井坪都不足10分钟车程。

  如今,王昌平时的工作就是给菜浇浇水、苫苫棚。蔬菜长成时,他把新鲜的蔬菜直接送到井坪的菜市场,每年将近有15000元的收入,手头要比原来秋后粜粮宽裕得多。

  与王昌一样,移民新村许多菜农习惯把自己的大棚比作井坪城的“大厨房”。城市近在眼前,农民的生活在不经意中发生了许多变化,身份也越来越像“城中村”的居民。

  从2006年开始,平鲁区打破城乡分割,对村镇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进行科学定位、统筹谋划,提出建设“一城十镇百村”的城乡发展规划。计划5年时间移民搬迁293个村10万人,到2010年,建成1个10万人的中心城区、10个5000人左右的中心集镇,同时新建整治100个村,最终形成人口比较集中、城乡布局合理,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特色化城乡发展新格局。

  5年中,众多农民将完成身份置换,“平鲁模式”的城乡“整合”已在途中……

  生态移民——富民突破口

  “全境由于地处黄土高原,风沙多,雨量少,地广人稀,农作物产量低,为山西著名的穷县之一。又因全境多山偏僻,交通不便,民风闭塞,文化教育落后……”财政部原副部长、平鲁籍人士戎子和在《平鲁县志》中对家乡作此概括。

  平鲁老一代人由于生计所迫,曾有许多踏上“走西口”或“出后山”(后山指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一带)之路。到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等地仍有大量平鲁人的身影。

  平鲁区委书记郭健用一组数据为记者描述改革开放之初该区的惨淡与窘迫:“1978年,全县(注:1989年朔州建市,平鲁撤县设区)农民人均分配收入20.1元,全省倒数第一,在全国排队倒数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平鲁区依托煤炭“工业引擎”,经济迅速崛起,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976元,比1978年翻了近150倍;财政收入也从1978年的169万猛增至现在的近10亿元,经济发展指数与发展水平在山西已攀升至第16与27位。

  “不过,经济发展了,我们依然有些遗憾,甚至惭愧,我们还没有做到"藏富于民"。贫富悬殊严重、城乡差别巨大,很多农民还很贫穷,这是现状。所以,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我们最终决定把"生态移民"作为富民的突破口。”郭健书记面有疚色地说。

  记者从平鲁区扶贫办了解到,平鲁全区近20万人口中有16万是农民,大都散居在300多条沟沟岔岔中,自然村庄多达352个,且多数村庄人口在百人以下,教育、交通、医疗等极其落后,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加之该区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农民生活异常艰辛。

  在平鲁区西山,双碾乡和尚壁村属典型的“四难村”——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2001年曾在和尚壁村扶贫的朔州体委赵志洲科长对当时一些所见仍记忆犹新:“200多口人的村子没有一辆自行车。穷是一方面,主要是地势不平坦,自行车没办法骑。冬天下雪、夏天降雨,村子就成了进不来、出不去的"孤岛"。”目前,该村已整村搬迁至大有坪移民新村。

  占地265亩的屯军沟移民新村是该区规划“一城十镇百村”中“百村”的代表,3年前由周边三里庄、团城等10个小村整体搬迁而成,1561口人几乎全部来自方圆的沟沟岔岔。

  2008年12月5日,记者专程前往平鲁区屯军沟移民新村采访。

  新村是这样一幅景象:一排排红顶砖房坐落在广阔的平原地带,与省道毗邻,公路上不时有汽车呼啸而过。村里建有超市、卫生站、网络文化站、图书室等设施,四横四纵的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和绿化。

  56岁的梁忍在移民新村担任“片儿长”,之前他是凤凰城镇三里庄村的村支书。站在自家的小院中,梁忍感叹:“没想到能搬出大山!更没想到农民能丢下镰刀、锄头、犁铧!”

  如今已是呼和浩特某大酒店厨师长的张海平,对生活了若干年的凤凰城镇三里庄村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小时侯在村里农闲时上复式学,农忙时放牛锄草,许多村里人一辈子没出过山沟、没见过汽车,没穿过新衣服。”得知村子搬迁出来,张海平打心眼里高兴。

  据悉,平鲁区目前已整村搬迁105村,还有部分属分户分村搬迁,计划到2010年,全部完成移民搬迁任务。

  数次深入平鲁区调研的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贾桂梓认为:“已初见成效的"一城十镇百村"规划,将对平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起到关键作用。”   退耕还林——离地农民自我创业

  过去有人曾用“雁门关外野人家”、“半年糠菜半年粮”来形容平鲁区的荒凉与贫穷。

  平鲁区农业部门资料显示:平鲁区拥有97万亩耕地,但坡地占80%以上,由于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农业基本上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丰年吃饱、灾年返贫”成为当年的平鲁农民无法逾越的一道坎。

  2002年,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退耕还林”政策经历“三年试点”后在全国正式启动。“退耕还林”政策在平鲁的“落地”激起一片叫好声,不仅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为之后“城乡一体化”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被农民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平鲁区林业局局长高元官对该区实行“退耕还林”政策非常赞同:“与粮食主产区相比,"退耕还林"政策更适合平鲁区,可以说是量身定做,为统筹平鲁城乡发展找到了抓手。”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几年来平鲁区累计退耕达到20万亩,除完成国家下达的10万亩指标外,超额达100%,范围涉及100多个村万余户农民,平鲁区每年为此要支出1700余万的补偿费用。

  凤凰城镇屯军沟移民新村的曹姓村民坐在暖和的土炕上,为记者历数“退耕还林”带来的生活变化:“原来年年种地像"押宝",年景好了可以吃饱穿暖,年景差了,连化肥、种墒钱都赔了,现在政府每年固定给补1万多;原来一年忙到头,现在天天"老婆孩子热炕头";原来一早要到井里挑水,现在自来水入户……”

  同样是退耕还林户的李新良,现在是井坪集贸城的小摊主,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每月有千余元的收入。他告诉记者:“要不是退了地,哪敢到县城生活啊!在村里时,收成好不好地都得种,要养家糊口,所以人跟地绑得紧紧的。前几年村子搬了、地退了,每年有国家的补偿款养着,所以才敢出来做小生意。”

  记者了解到,按照中央相关政策,平鲁区农民退耕还林在“第一个八年”(2002—2008),每亩每年将获得170元的补偿,“第二个八年”补偿标准降为每亩90元。全区退耕还林户每年户均补助达8000多元。据测算,补偿标准高于同期农民种地收入。

  “农民退地后干什么?”“16年后的出路在哪里?”对于许多农民的担忧,平鲁区制定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力保农民“搬得出、稳得住、富起来”。

  对此,对平鲁有着深切了解的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贾桂梓认为有四条思路可供参考:“一要在移民村周围的平整地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种植蔬菜、粮食;二是在搬迁出的村中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业;三要大力发展国道、省道、矿区周边服务业;四是大力发展旅游业。”

  学者的思路正好与平鲁区政府的方略“不谋而合”。

  与王昌同在安太堡移民新村种植蔬菜的曹庄村村民刘明尝到甜头后,计划年底将家中圈养的二十多只羊全部卖掉,全身心投入种菜。刘明笑着对记者说:“种菜好,建大棚政府给补贴,还给打了水井,收入也稳定。”

  在北坪、屯军沟、大有坪等移民村,记者看到奶牛养殖、养猪、小杂粮加工等新型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下,以离地农民为主角的平鲁全民创业热潮正在兴起。

  “扩城”与”瘦村”——化村为城的一体化突进

  “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的李鹏同志曾三次视察平鲁。那时的井坪就横、竖两条大街,现在变化多大啊!”当年曾随同李鹏采访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池茂花感慨。

  池茂花是地道的平鲁人,除了陪同领导人采访外,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乡省亲、看望故交。因此,平鲁的变迁尽在他的眼中。

  当地有人把井坪称为“小北京”,原因是井坪与北京同样是“四环绕城”。如今,井坪四环路的东南角与当年李鹏总理三次视察过的东易煤矿已近在咫尺,周边工业正在蓬勃兴起。而几年前,东易煤矿周围还是秃山荒岭。

  从2006年开始,平鲁区投资13亿元,实施了2.35平方公里的旧城改造,城市占地面积从4.5平方公里扩容到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也由之前的4.5万人猛增到9万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平鲁年青人曾视作“情人岛”的一片小树林,如今孤零零地“坚守”在城市中央,成为了纯粹的景观带。80后、90后谈恋爱的年青人、晨练的老人有了更多选择,可以到紫晨广场、南山公园等场所寻找浪漫、强身健体。

  城市的“磁石效应”也日渐显现,新建的白堂、双碾等乡政府已融入井坪“十分钟经济圈”,许多农民开始涌入井坪创业与生活,井坪成为带动村镇快速发展的龙头。

  随着“辐射百村、商贸繁荣、提升产业水平”集镇定位的确立,“十镇”建设也开始步入“快车道”。

  凤凰城镇(时称平鲁城镇),是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古城,后历经战火摧残与人为破坏,古迹几乎荡然无存。

  凤凰城镇书记雷慧儒告诉记者:“按照区里规划,凤凰城镇的发展方向就是打造塞外文化古城,计划投资2000余万元,该修缮的修缮,该复原的复原,北固山等工程已陆续开工。”

  据悉,最近的3年中平鲁区已投资2亿元,本着“能建则建、能改则改”的原则,先后新建了凤凰城、白堂、高石庄等6个集镇,改扩建了7个乡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得到了高标准配置。

  “把农民从散落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山沟中搬出来、转移和减少农民、共同致富,是"一城十镇百村"建设的根本目的。5年内,平鲁区每年要投资1个亿、建设10个新农村试点、撤并50个条件差的村、移民搬迁1万人。”平鲁区区长李俊表示。

  “城市扩容,农村瘦身”,平鲁区在“城乡一体化”途中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以工补农”实现城乡收入“全民共享”

  日前,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时指出: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如何能够更快更好的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

  率先跨出“城乡一体化”大步子的平鲁区,几年来以“促农增收、缩小差距、共享成果”为主线,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把社会保障与就业视为农民的“生命线”,避免农民陷入“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困境,成为平鲁区领导班子的共识。   煤炭“兼济全区”

  “我真的很幸运!”电话中的赵晓璐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

  今年24岁的赵晓璐是平鲁区井坪镇上麻黄头村人,200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毕业后直接进入平鲁区西易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月薪可以拿到1500元左右。

  回想当初考上大学的情景,赵晓璐颇多感言:“2003年我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全家人都犯愁了,家里太穷拿不出学费。后来听说西易集团有资助大学生的计划,我就试着递了申请,没想到西易做过家访就确定了我,包括毕业也替我做了安排。”

  从2002年起,在政府的倡议下,平鲁区大型煤炭企业——西易集团成立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对全区因家境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大学生进行救助,每生每年4000元,直至大学毕业。截至2008年,该集团已累计救助大学生256名,投入资金270余万元。

  在西易苑小区,记者看到一栋栋整洁、漂亮的别墅连成片,雕塑、喷泉、健身器材分布四周。据了解,该别墅区的319位主人全部是白堂乡西易村村民。

  西易集团办公室主任王仙荣告诉记者:“2003年,西易集团投资5000多万修建了别墅区,专门服务西易村整村搬迁。许多农民住上别墅,在西易集团上班,享受着各项福利,就连机关上班的人都羡慕西易村的农民。”

  西易村村民老苗兴奋地说:“除了上班外,村里每年给村民每人发2000元生活费,还有米、面、肉、蛋等福利待遇,与国家干部一样。”

  有着“亿吨产煤区”之称的平鲁,曾被誉为“内陆对外开放第一县”。境内的中煤平朔公司,前身是在邓小平同志亲切关怀下建成的我国首批中外合作大型企业之一——安太堡露天煤矿,有人将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该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生产基地。

  中煤平朔公司的发展壮大给周边平鲁的村镇提供了发展机遇,一大批农民离开土地成为央企职工,每日往返于城市与矿区,搭乘班车上下班,找到了城市生活轨迹。平鲁的服务业同样受益匪浅,许多农民找到了创业平台。

  与此同时,平鲁区煤炭工业通过整治改造和整合重组,走上了安全、高效、节约的路子。全区煤矿由67座缩减为48座,年产60万吨以上的矿井达到24座,其中大矿井产能占到全区核定产能的3/4以上,到2008年底已有10座机械化综采矿试运行,2009年20座可全部建成。

  “坚决关闭炮采煤矿,要求煤矿上规模,不仅是安全的需要,也是形成"以工补农"长效机制的需要。小企业重眼前利益,只想取而不愿予,只有企业做大、做强,才能保证愿意投、投得出。”平鲁区区长李俊分析道。

  作为产煤大区的普通一企,西易集团只是平鲁“以工补农”的一个缩影。在政府的引导下,许多煤炭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更多惠农、补农的良策,以达到为政府分忧,为百姓分利的目的。

  构筑全民“生命线”

  “全区20万人的"生命线"已得到保障。”12月13日,平鲁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欣喜地告诉记者。

  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平鲁区在教育、社保等事关民生大计方面的财政投入与政策倾斜达到历史之最,建立健全了覆盖所有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该区北坪移民新村的张二老汉去年颈椎滑脱,需到省城太原进行手术,但经人打听得知要3万多元的医疗费,张老汉最终放弃了治疗,每日靠一些止痛药维持。后来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动员下才动了手术,新农合报销了近一半的费用。

  张老汉告诉记者:“过去在村里,有病就死扛着,不敢看也看不起。小病扛一扛就过去了,遇上大病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中国经济周刊》从平鲁区有关部门获悉,该区农民的参合率高达93%,农民每年每人只需交纳15元,其余部分由财政配套。该区还健全完善了企业、事业、农村养老,以及城镇职工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七项社会保险制度,基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在稳步推进。

  此外,在完善以上制度的基础上,平鲁区又新建了惠及3万人的城镇市民医疗保险制度、4000人的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制度、1.3万人的65岁以上老年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878人的农村卸任干部补贴等5项制度,许多保障制度走在全国前列。

  据介绍,平鲁区儿童福利院是全国一流的高标准公寓式福利院。记者在该院看到,这个二层砖混结构的单元楼内,每个保育室都配备有电脑、洗衣机等设施,4个人的宿舍整洁舒适。刘梅院长介绍:“200多名孤儿全部纳入了城市低保,小学、初中生每人每月享受238元的补助,高中以上参照大同市292元的标准。”

  陶村乡石西村的刘燕(化名)今年17岁,由于母亲早逝,父亲杳无音信,她有幸与其他有相似经历的孩子一起走进儿童福利院。

  “我们的幸福指数很高。”孤儿刘燕用时下颇为流行的一个词语为记者总结她在平鲁区儿童福利院的生活。

  “一只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而非最长的。"木桶原理"放到平鲁,那短板就是"三农",所以这两年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把短板补起来,形成全社会的共享机制。”平鲁区委书记郭健从经济学的角度强调了全民共享的重要性。   “重造一个平鲁”

  ——专访山西朔州平鲁区委书记郭健

  2008年12月15日,在平鲁区委书记郭健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幅幅装裱过的效果图几乎把他的办公室围成了圈,有“龙凤呈祥”的五龙洞、凤凰城的旅游规划图,有综合医院、博物馆等在建工程的设计图,还有井坪瓮城、水街、古城墙的效果图。

  2006年调任平鲁区委书记的郭健,近3年的履任中,在教育、三农、城建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评价郭健“儒雅但不守旧”。“思维缜密、见多识广、大块头大智慧”都是当地人“听其言观其行”后给予的总结。

  郭健把他“重造一个区”的宏伟计划向记者和盘托出。

  作为平鲁区“一城十镇百村”规划的实际“操刀者”,郭健坦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平鲁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找到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他从四个方面为《中国经济周刊》解读了平鲁“城乡一体化”取得的成效。

  第一,缩小了城乡差别。“一城十镇百村”建设,是平鲁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区划大变革,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城里富、乡下穷的尴尬局面正在悄然改变;城里美、乡下靓的面貌正在逐渐显现,农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正在与城市居民同步。

  近年来,平鲁区投资2亿元,新建了晋西北一流的高级中学,改扩建了初级中学,乡乡建起了一所高标准的寄宿制小学,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高中、初中办在县城,小学集中办在乡镇的办学格局,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使农村与城市的学生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的阳光已经洒向山庄窝铺。

  目前,全区农村的户籍、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项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第二,改变了农村面貌。“一城十镇百村”建设,是平鲁投入巨资启动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建设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曾经封闭的村庄筑起通衢大道,狭窄的巷道变成了宽敞的街道,低矮的土窑洞变成了整齐的平房和楼房,遍地垃圾变成了茂密的树林和碧绿的草坪。广大农民走出大山,进城入镇,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过文明生活”的目标。

  近三年中,平鲁区大力投资通乡通村道路、大型水利工程、沼气用户、网络文化站等项目的建设。随着水、电、路、校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广大农村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极大地改善了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

  第三,拓宽了增收渠道。“一城十镇百村”建设,为平鲁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新的机遇和保障。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可直接享受到国家和本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性补偿。退耕还林户每户享受补助8000多元,种草收入7000多元,牧业、农民外出务工等收入也在增加;随着基础条件的改善,农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服务业逐步形成稳定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第四,转变了思想观念。“一城十镇百村”建设,使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生活习惯、精神面貌、道德风尚、行为规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民从深山中搬出,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增强了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一部分存有故土难离思想的人,看到搬出来大有希望,就开始主动搬迁。

  同时,平鲁区依托农民培训中心,重点着眼青年农民素质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民远程教育、新型农民创业四大工程,增强了农民科技意识,提升了农民科技素质,使他们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正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记者韩文/山西朔州报道)
(责任编辑:李恺萌)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