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战火已燃烧两周,加沙地带边界的Niram小山成为各国媒体每天“朝拜”的“圣殿山”,它是距离加沙最近的边界制高点,也是唯一一个被以军默许在加沙边界拍摄的地方。13日,晨报记者驱车来到这座小山,一路上两度经历防空警报,并亲眼目睹加沙城内被轰炸后腾起滚滚浓烟。
听到防空警报,晨报记者跟着大家趴到地上。
加沙边界Niram小山 用肉眼就能看到加沙 下午1点半,Niram小山终于在路旁露出了尖尖角。据悉,由于各条通往加沙地带的道路都被封锁,这里是唯一一个被以军默许在加沙边界拍摄的地点,早已成为各国媒体的“圣殿山”。来到这座小山面前,发现它被一张铁丝网包围,车辆从一个小门进进出出,一眼就能认出全是电视台记者用车,车顶上装着卫星天线,车里装着大捆大捆摄影摄像器材。
登高一望,记者不由倒吸凉气,加沙地带就在几公里开外,北部地区一览无余!仅用肉眼也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一排排低矮的白色与黄色房屋、城镇道路。
对于坚守在小山上的各国记者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中度过。不少人只好聊天打发时间,有个坐在帐篷下的记者可能是闲极无聊,居然在十分认真地用刀切碎手里的矿泉水瓶。
记者们无奈之余互相十分热络。看到晨报记者,一个来自巴西电视台的特派记者与两名中东记者站同事,一起用中文大喊“你好”,欢迎新同行的加入。
当地以色列人情绪激动 最为意外的是,小山上竟然还有五六个以色列人,穿传统服饰,头戴小圆帽,跟各国记者站在一起观看“战况直播”,他们住在离这里最近的小镇上,希望了解战事。其中一名青年十分激动:“哈马斯向我们这片地区发射了8年火箭弹,以色列政府才决定向他们动手,这是耻辱!我和我的女友想到海边去也不行,住在这里不安全,但搬到其他地方又要有钱。我们受够了!我希望自己能亲眼看一看战争。”
也许,在很多生活在加沙附近的人心目中,这种仇恨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但对站在这里的大多数人来说,却是局外人在隔岸观火,离战场很近,离仇恨很远。
一个名叫理查德·波士得的记者,是新西兰电视台驻伦敦站雇员,特派到加沙边界报道战事,他指着那几个当地人说:“你知道吗?前两天,还有住在附近的以色列人牵着狗站在这里观战,这场加沙六十年以来最大的战事,连他们当地人都觉得好奇,都想亲眼看看。”
各国记者和当地以色列人在Niram小山上眺望加沙
现场图片
以军发动五六次袭击 下午2点左右,站在坡顶的晨报记者耳边突然传来几声轰隆隆巨响,只见加沙地带分别从三个不同地方腾起黑烟。周围的气氛顿时紧张万分,摄像师们马上投入工作,纷纷低下头仔细观察镜头内的情况。直到五六分钟以后,加沙上空的硝烟才慢慢散去。
在晨报记者坚守在小山的近3小时内,加沙北部地区发生了五六次爆炸,每次都有一到三股云团状黑烟腾起,有时还有小股白烟。据悉,云团状的是以色列空袭,直上云霄的是哈马斯火箭,伴随着尖锐的呼啸。
波士得住在阿什科隆,每天跑到Niram小山上“朝拜”已经有两个星期之久,对战况研究颇有心得:“我一看炮弹掉的地方,基本能猜出是以色列国防军在打哪里,大概是什么类型建筑物,估计今天可能是民居比较集中的地方。”闻听此言,记者们不由感叹,不知道这次是否又造成了平民伤亡,战事双方公布的战果与伤亡人数可能大相径庭,如雾里看花,令人困惑。
几天前,以方曾宣布,开战以来已将哈马斯的火箭弹摧毁了50%。但在阿什科隆待了一两周的记者们普遍都感觉,最近哈马斯发射的火箭弹甚至比以前更多,一个上午就有五六次听到防空警报。
其实,来到加沙边界的每位记者都想进入加沙,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当地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以色列对媒体实行了封锁,曾经声称将允许8人进入,其中2人还是以方指定。这意味着全球好几百个记者报名争6个名额,但至今以方仍未宣布任何结果。
再度经历防空警报 下午4点,记者们开始撤回阿什科隆。
在回去的路上,突然再度响起了尖利的防空警报,这回出租车司机一停车,车内三人同时跃出车外趴在地上。警报过后2分钟,仍未听到爆炸声,晨报记者抬起头来,望着趴在附近的各国记者们,大家互相心照不宣地微笑起来。有了上次的经验,晨报记者对警报也开始变得泰然自若。(特派记者周东1月14日发自阿什科隆1月14日发自阿什科隆) (来源:新闻晨报)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