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恺
这些日子,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关于文化的话题是很多的,其中包括汉字简体字恢复繁体是否可行?国家应如何制定长期而细化的文化发展战略?究竟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良心?何为人文精神?等等。我觉得这种讨论甚至争论是十分必要也是相当有益的,分歧固然存在,但辩明道理,纲举目张,总比糊里糊涂地过日子要强。
而在这种口舌大战中,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的名字也再一次高调地被人提起,除了今年年底为路遥60岁诞辰这一契机外,我想还有一个以前被很多人忽略的原因,即路遥给人们创造的精神家园以及其所构建的人文理想,不是用空谈来完成的,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其实,读者从来就没有忘记路遥。在他写完数部泣血之作且默默消逝在大家视野之中这十七年,缅怀评论路遥的文字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他的作品虽没有炒作宣传,仍一再重编再版,以百万册的销量述说着读者对他的敬意。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陷入困境,极端的市场化乃至低俗化以后,有人就问,我们为何不能多几个像路遥这样的作家?而谈起作家或者大而化之的知识分子良心及责任,路遥无疑也被作为一种参照和标杆,对国人的精神慰藉和影响,远不是三天两头儿在媒体或博客上露露脸儿,发表一通所谓的观点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一点一滴地去做,需要切实地肯于不断付出艰辛努力的行动,需要对“平凡的世界”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永不停息的思考及求索,更需要站在“人生”的塔尖上,了解人民的诉求,把握国家到底应该往哪里走。只有这样的做法才是真实的,才是可靠的。文化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靠几个人几代人的力量就能一蹴而就的,但在这一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某些个人的作用却又显而易见。伟大与平凡,深邃与广博,有形与无形,就藏于这道彩虹之后,也如春雨润物,藏于人们的心间。
路遥非完人,可与时下一些所谓精英及作家相比,他不自恋,不做作,不狭隘,不装大尾巴鹰,不用教师爷的口吻驯化别人,而是以其强大的内心力量与善良,以其对健全社会的追求和理想,去触摸人们的心灵。这也是读者于滚滚红尘于浮躁喧嚣于烦恼郁闷之中,时常想起他并因之而振作的缘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