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正打算回国的一名韩国商人被告知不能出境,因为一起货物买卖合同纠纷,他被浙江省义乌市一家彩印公司起诉到了法院。
他并不是被义乌市法院采取边控措施的第一个外国人,从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义乌市法院已对75起案件的76名外国人采取了边控措施。
2005年3月,义乌市法院成为我国首个拥有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法院。近4年过去了,该院涉外审判庭试点情况如何?近日,记者来到这里进行了探访。
审结涉外民商事案件327件 在义乌,400余万平方米的市场,有6.2万个商位经营着170多万种商品,有万余名外商常驻义乌进行国际采购,商品出口到215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批发市场不断繁荣的同时,涉外商事纠纷也日益增多。
200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对基层法院管辖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工作进行试点,并于次年指定义乌市法院为全国首个试点法院。
3年前,在义乌市法院立案大厅碰到鼻梁高、黄头发的外国人时,律师王芳很是诧异。如今,她已习惯给外国商人作诉讼代理人了。
截至2008年年底,该院已累计受理各类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349件,审结327件,解决争议标的额7935.33万元。
“已审结案件涉及41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当事人,主要集中在中东、韩国、巴基斯坦及港台地区。上述案件中,外商从义乌市场进货引发外贸纠纷居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占总数的90%以上。”该院涉外审判庭庭长李小坚说。
5法官中4人为硕士研究生 涉外庭成立不久,法官刘静就去比利时研修WTO事务一年。随后,该庭法官龚益卿也被派往比利时进修。
李小坚的案头放着一本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一有空隙他就会拿起来研读。
“涉外民商事案件审判对法官素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掌握国内法,还要精通国际法,这对一个基层法院的法官来讲,是具有很大挑战的。”李小坚的这番话,阐释了涉外庭成员平均学历、英语水平是该院数个审判庭中最高的缘由。
据了解,义乌市法院涉外审判庭共5人,其中4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为大学本科学历,2名书记员也都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英语水平都达到了国家六级。
涉外审判案件存在四大难题 “14%的涉外案件要在6个月至1年内审结,9%的则需要1年以上时间才能审结。”李小坚告诉记者,涉外审判案件存在四大难题,司法文书送达就是一大难。
大多数外商流动性较强,在我国居无定所,司法文书直接送达难。部分原告不能提供外国企业或外商在其本国的住所地,甚至不能提供外国被告的身份证明材料,通过双边协定、公约或外交途径送达这条路也被封住。
“就算原告提供了外国被告在其本国的住所地,但通过双边协定、公约或外交途径送达后长期得不到是否送达的确认信息情形也大量存在。”李小坚说。
公证认证确认难。李小坚认为,对于外国企业或外商的身份材料、在境外出具的授权委托书、在境外形成的证据一般需要当事人提供已履行相关公证、认证或者其他证明手续的证据,但实践中对于如何确认是否已经履行上述手续存在困难。
文书资料翻译难。“对身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送达文书时是否也需附送译文,现行规定并不明确。”李小坚说。
审结案件执行难。权利人对外国人被告已离境或被执行人为外国企业的案件往往仍申请国内法院强制执行,而我国法院对这类案件尚缺乏执行手段。
李小坚解释说,外国被执行人虽在国内,但其可供执行财产往往难找。即使找到了被执行对象,但对其不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的行为如何进行制裁尚无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