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甲子,60年一个轮回,攀登到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铁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文/梁成谷
1978年秋天,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国外考察高速铁路时,感慨地说:“像风一样快,我们现在很需要跑!”这是一代伟人对铁路加速发展的期盼,更是对国家腾飞的期盼。而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跑出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够维持通车的铁路只有1.1万公里,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已增加到8万公里,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都开通了火车。今天,所有对现代化铁路的美好期许,正在变成百姓最生动的体验。
钢铁巨龙纵横九州 数量少、布局偏、标准杂、质量差,这是新中国成立时的铁路烂摊子,也是铁路发展的起点。
60年来,我国以沟通西南、西北为重点,修建了大量铁路干、支线和铁路枢纽,到1978年增加到5.17万公里。此后,铁路建设步伐逐步加快,1980年代“南攻衡广、北战大秦、中取华东”;1990年代“强攻京九、兰新,速战宝中、侯月,再取华东、西南”;到世纪之交,先后建成了大秦、京九等铁路干线,衡广、兰新等铁路复线以及一大批干线电气化改造项目。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铁路发展高度重视,作出了加快发展铁路的重大决策。2004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10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实施。铁路部门紧紧抓住建设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以建设客运专线、区际大能力通道、西部开发性新线为重点,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铁路建设,钢铁长龙纵横华夏大地。
客运专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在建规模已达1万多公里。到2012年,将有1.3万公里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投入运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的1小时至8小时交通圈;上海、郑州、武汉、广州、西安、成都、沈阳等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辐射我国70%的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覆盖人口达7亿多。
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加快。沪汉蓉、包西、太中银、龙厦、兰渝等一批跨区域通道项目及西部开发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并取得重大进展。到2012年,我国铁路将新增1.3万公里区际干线,并建成1万公里复线,形成我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大能力通道网和煤运网络。
既有线改造成效显著。以提速、扩能和电气化为重点,铁路部门对既有线路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2003年以来,全国铁路投产电气化铁路10997.4公里,投产复线5728.6公里,我国铁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
现代化铁路客站和路网性枢纽加快投入使用。铁路每添新枢纽,城市再添新地标。北京南、天津、呼和浩特、沈阳、上海南、南京、武昌、昆明南、拉萨、青岛等91座现代化铁路客站已经投入使用。到2012年,将有800多座新客站投入运营。路网性枢纽建设也将最大限度地满足货物运输直达化、重载化和车流作业集中化需要。
2003年以来,经国家批准先后开工建设新线3万公里,投资规模达2万亿元。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铁路部门充分发挥铁路建设在拉动内需中的重要作用,今明两年还将争取批准新建铁路2万公里左右,投资2万亿元以上。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
科技创新领先世界 1909年,从美国学成归国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历尽千辛万苦,主持修建的“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开通。100年后,也是大洋彼岸的国度,被突飞猛进的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所折服:“要向中国学习,建设发达的高速铁路网。”
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中国的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纷纷表达了引进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装备、开展相关合作的意向,要求与我国加强铁路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紧紧抓住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的技术创新项目,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铁道部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明确提出“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以增强铁路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
高原铁路技术创造了世界一流水平,在解决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后,实现了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引进世界上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机车车辆装备水平的重大跨越;成功搭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水平的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技术平台,到2012年,全国投入运营的动车组将达到800组以上,覆盖整个快速客运网;大型养路机械的国产化率大幅提升,作业精度和运用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铁路还有多项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京津城际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在高速铁路建设的一些难题攻克上取得显著成果,为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等一大批客运专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既有线提速方面,我国铁路全面掌握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线路的设计、施工、养护和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列车控制等成套技术;大秦铁路运量逐年大幅度增长,2008年达到3.4亿吨,今年将实现3.8亿吨,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奇迹;运输调度也实现重大技术创新,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促进了运输生产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
运输指标刷新纪录 2009年春运,铁路部门在40天的时间里,发送旅客总数达1.92亿人次,相当于将世界排名第五的人口大国的全部人口运送一遍;2009年“五一”小长假,5月1日当天发送旅客654万人次,创下单日旅客发送量的历史新纪录……
在加快建设发展的同时,铁路部门不断深化内涵扩大再生产,先后六次大面积提速,客货运量连年大幅度增长,运输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从2003年至2008年,我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货物发送量、日均装车数和总换算周转量客分别增长38.4%、61.1%、50.7%和59.4%。
在大幅度增加客货运输能力的同时,铁路部门还积极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力促节能减排。2008年,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为5.6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比2002年下降26.6%;国家铁路运输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305.5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23万吨,分别比2002年下降10.7%、22.8%。
在运输能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铁路部门把90%以上的运力用于煤炭、粮食、冶炼、农用物资等重点物资运输。目前,占全社会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及冶炼物资是由铁路运输的,确保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铁路部门坚持把“三农”物资作为铁路运输的重点,还多次集中开展煤炭、粮食、化肥、抢险救灾等重点物资抢运活动,在缓解煤炭紧张状况、平抑粮食价格、稳定石油供应中发挥了特殊的保障作用。2008年初,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斗争中,铁路系统用10天时间完成了广州地区350万旅客的疏运任务,创造了铁路应急运输的奇迹。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铁路系统以最快的速度抢通受损线路,恢复运输秩序,累计开行抗震救灾专列近3.8万列,运送救灾人员53.5万人次、救灾物资6172万吨,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49年到2008年,铁路旅客发送量由1.04亿人次增长到14.6亿人次,增长14倍;货物发送量由0.58亿吨增长到32.9亿吨,增长58倍;总换算周转量由184.6亿吨公里增长到25106.29亿吨公里,增长136倍。60年来,铁路共完成旅客发送量461.5亿人次,年均完成7.7亿人次,共完成货运量674.4亿吨,年均完成11.2亿吨。
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运输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换算周转量、铁路运输密度均占世界第一,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运力支撑。
体制改革推动发展 在加快建设发展的同时,铁路部门推进改革,坚持有利于保持路网完整性、有利于运输集中统一指挥、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等三项原则,取得了显著成效。
铁路管理体制实现创新。2005年3月,实施了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改革,撤销了铁路分局,变四级管理为三级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释放了运输生产力。
运输生产力布局实现重大变革。运输站段数量由1491个减少到627个,减幅58%,扩大了站段管理跨度,运输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社会职能基本完成移交,主辅分离取得重要进展。铁道部将铁路物资、通信、设计、施工企业移交国资委及所属企业管理,将铁路中小学校、医院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达到了精干运输主业和拓宽辅业发展空间的双赢效果。
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思路,2003~2008年,全路新组建合资铁路公司76家,吸引了地方政府、战略投资者的大量资金,改变了铁路建设仅靠中央政府投资的局面。按照“存量换增量”股权融资模式推进铁路股改试点,大秦铁路公司成功上市,广深铁路公司首发A股成功,不仅搭建了铁路市场融资的平台,而且探索和积累了铁路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宝贵经验。
同时,铁路部门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铁路建设的合作,开展铁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支持相关企业开拓境外铁路市场。目前,我国企业在境外承揽的铁路项目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已进入亚洲、非洲、澳洲和美洲等市场。2003年以来,先后开行了通往蒙古、俄罗斯、芬兰、德国等国际集装箱直达列车,铁路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来源:瞭望)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