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前,老百姓来到政府提交行政复议申请,被决定不予受理的案件中,半数案件当事人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还有至少四成案件走上了上访的道路。而此后的两年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在行政复议案件立案前,推行了“受理听证”制度,并对28起行政复议案件尝试了公开听证的方式,结果有21件案件的申请人撤回了复议申请,没有一起案件起诉、信访的。
在受理申请前举行公开的听证会,这一小小的举措,为什么让老百姓真心服气?记者为此专程前往采访。
摒除官官相护错觉
行政复议,作为保障公民不受违法行政行为侵害的权力,同时也成为了行政机关内部可以“自我纠错”的法律制度,虽然可以看成是一项“准司法制度”,但毕竟与司法审判工作还有很大的区别。
“由于复议机关本身也是行政机关,一旦在受理案件或复议中作出不利于申请人的决定,就极容易造成"官官相护"的错觉,甚至还被指责成"暗箱操作",不够"阳光"。”泰州市海陵区政府法制局长戴葆华说。
而行政复议法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规定,相对于法院受理案件的诸多条款规定来说,明显显得较为原则,对于超过了时效的,以及不属于行政复议法规定的受理范围的,作为复议机关,在法定的5天审查期限内,往往采取简单的审查程序,然后用“半张纸”就下达了不予受理的决定。“这些情况,对于初次采取行政复议方式主张权利的老百姓来说,的确容易造成一些"对立情绪",而很多案件中,往往一些行政行为本身是存在着"瑕疵"的,不予受理复议申请,并不意味着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百分之百正确。”该局副局长于存根解释说。
他还认为:简单地采取“不予受理”方式在老百姓依法采取正当“维权”的第一步,就使纠正一些问题的途径“戛然而止”,还会给行政机关造成一定的“错觉”。
记者在翻阅该局2007年以前的多个行政复议案件案卷时,大多案卷只有薄薄几张纸,而不予受理决定书中,也仅仅简单引用了一些法律条款,也基本没有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的“说理”,的确感觉到这些操作方式极容易给老百姓带来“不满意”。
“此外,部分行政复议案件实际上是可以通过案前调解的方式解决的,如果只是墨守成规,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虽然案件是"办结"了,但浪费了行政复议可以作为让老百姓"息诉止争"的资源,也不方便老百姓办事。”于存根介绍说,在他2005年起到2007年上半年办理的10多起案件中,有5起案件当事人在拿到不予受理决定书后,直接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还有4起案件则不断上访,难以起到让当事人“息诉止争”的社会效果。
听证会开在受理前
2007年11月,泰州市海陵区政府法制局在调研的基础上,正式将听证机制引入到了复议受理审查前,把行政复议立案审查与案中审查相分离,尝试着“阳光”复议的办案模式。
于存根介绍,具体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向双方当事人送达一份“行政复议申请受理听证通知书”,同时还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纪委监察等部门参加听证全过程,即给当事人充分的陈述和辩解、相互举证质证的权利,又通过“阳光听证”从而避免了“偏听偏信”、“暗箱操作”的发生。
2008年11月,许某等十多人向海陵区政府提出了行政复议申请,且情绪激动,随时有群体性上访的趋势,就是在受理前的听证会上,许某在了解到其申请不仅超过了受理时效,还不属于行政复议的受理范围,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寻求了其他救济途径协调解决了纠纷。
2009年6月1日,市民张某因为父辈曾经在生前购置的庙宇在1958年改造而归公,要求按照相关房产政策退回他本人继承,进而以海陵区建设局为被申请人,提出了行政复议,但实际上目前对“庙产改造”和“私房改造”的政策是不相同的,且庙产毕竟涉及宗教政策,而应由宗教管理部门归口管理。“如果他坚持要以建设局为被申请人,则由于主体不适格,将直接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于存根说。
记者在该复议案件的卷宗中看到,整个听证会的记录十分完整,不仅交待了当事人可以申请回避的权利,还给了张某充分的陈述和举证权,在笔录中还将人大代表和纪委代表对听证程序的评价都详细地作了记录。张某也通过听证会,认识到了庙产问题确实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主管部门并不是建设局而是宗教局,当场撤销了复议申请。
据该局局长戴葆华介绍,海陵区在推进受理听证制度至今,有21起行政复议申请系当事人主动撤回申请,通过调解协商,成功化解了其中大部分纠纷,而没有一起案件被提起行政诉讼。
“好几起案件涉及拆迁、养老保险、讨要工资的不属于行政复议的案件,在听证会期间告知了当事人正确的解决诉求的途径,而引导他们和具体部门协商解决,避免了当事人和复议机关的直接对立,拉近了"官民距离"。”戴葆华认为。
本报泰州(江苏)9月6日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