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远:中国电视50年的风风雨雨
中国电视广播事业,是紧随着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在我们欢庆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我们自然不会忘记中国电视广播诞生、发展的50年历程。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这一天成为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日子。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转为正式播出,那时每周才播出4次,每次只有2至3小时。这以后,这个的电视事业经历了“艰苦创业”(1958-1966)、“曲折发展”(1966-1976)、“成长壮大”(1976-1991)和“飞速发展”(1991至今)四个阶段,如今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数字化武装的强势大众媒介。我国拥有千家无线电视台,约1300家有线电视台,1000多家教育电视台。这些数字还不包括数百家企业有线电视台,我国目前电视台总数是日本的22倍,美国的2--3倍,成为世界上电视台最多的国家。
中国电视业的广告收入也迅猛增长。自1979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一),上海电视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并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商业广告开始,到1990年全国电视的广告收入为经达到5.61亿元,1997年达到114.4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3.83%,增长速度居报纸、杂志、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这四大传统媒体的第一位,而且已大大超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从电视台的经济实力来看,截止1999年,年收入超过亿元的电视台有20个,各地电视大楼拔地而起,电视台设备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据权威的英国《国际电视业务》公布的1998年世界100家大电视公司排行榜,中央电视台以4.95亿美元的身价受次进入“世界电视100强”,排名第57位。1999年,中央电视台的身价涨到6亿美元,排名跃升到第51位。当然,这和我国改革开放30 年来,经过了和平发展,在全世界崛起的总体实力与地位相比,还不相称,还有上升的空间。
但是,中国电视50年的发展所获得的成就,应当说是来之不易的。就电视广播本身来说,它对现代科技的依存度比较高,投入的经费也比较昂贵,新传播手段的运用和开辟更多的需要传播理念的武装,特别是不能不受各个时期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的制约和当时的国际环境、国际的与本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切都是被历史证明了的,而且将被继续证明。
一、艰苦创业
1958年5月1日试验广播的北京电视台,是建立在广播大楼西侧四层楼上的一个不足60平方米的排练厅里。不到3米的高度,甚至无法安装灯光设备。导演控制室是在这个简陋演播厅的一角用三合板隔出的9平方米小屋。直到1960年,在原广播大楼的院子里设计新建的电视台新址才高落成。他拥有600平米的大演播室、150平米的中演播室和50平米的小演播室各一个,以及供声音录制的插播间一个。这标志了我们的电视台已经脱离了简易上马的阶段,开始步入正轨。
但是我们不能说中国电视是“仓促上马”的。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已经在酝酿建设自己的电视广播了。1953年,中国派遣了10名技术人员道捷克斯洛伐克学习电视技术;1954年,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要办电视和发展对外广播的指示;1955年2月5日,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报告,提出要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规模电视台的计划,12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将此事一并列入文教五年计划讨论”。从此,新中国的电视事业进入了孕育期。此后,广播事业局一方面加紧人员的培训,一方面抓紧进行黑白电视设备的研制。
当时有消息传来:台湾将在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帮助下建立电视台,冰点在1958年10月开播。这促使广播事业局领导下决心要赶在台湾的前头上马。但是,苏联“老大哥”专家组却泼了一盆冷水,说中国还缺乏发展电视的条件。被激怒的“中国兄弟”决心“土法上马”,经过3年的努力奋斗,终于让自己的电视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本人是在1959年夏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电视队伍的。1960年,我被领导正式调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新成立的“电视教研组”。当时,我还不知道电视是何物。领导告诉我,就是“小电影、小剧场”。
事实上也是这样,当时的电视广播也是按照“小电影院、小剧场”的模式安排的。据记载,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仅有的60余台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以广播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叠上“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画面。
当晚试验播出的节目如下:
19:05 座谈会《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农业合作社主任庆祝“五一”节座谈》;
19:15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纪录片:《到农村去》;
19:25 诗朗诵《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中央广播实验剧团演出);
19:30 舞蹈《四小天鹅舞》、《牧童与村姑》、《春江花月夜》(北京舞蹈学校演出);
19:50 科教电影《电视》(由莫斯科科教普及电影制片厂制作)。
我们再看一看北京电视台开播前2周播出的时间表:
19:00 开始曲和开始标志,本日节目预告;
19:05 第一周 文艺节目(包括小型歌舞短片和猜谜娱乐节目);
第二周 对儿童广播节目(包括木偶、动画片);
19:35 第一周 科技卫生和实用知识节目(包括科学教育电影);
第二周 政治节目(包括自摄新闻性、综合报道影片);
20;00 故事影片
22:00 左右 三天气象预报、节目预告、终止。
星期天:
18:45 开始标志和开始曲、本日节目预告
18:50 《新闻周报》影片;
19:00 转播剧场实况节目、运动场馆实况节目或放送故事电影;
22:00 三天气象预报,节目预告,终止。
这样的节目构成,一方面是受制于初创时期电视自身的人力、物力以及经费条的限制;另外一方面,也从中看出当时新中国的电视受苏联和东欧国家电视的影响很深。例如,更加注重政治和科教、文化的宣传教育。
刚成立的北京电视台领导机构是“编辑部”,主任是罗东,副主任是孟启宇和胡旭。第一位电视播音员是1957年刚从部队转业的沈力(。第二年,招进了一位男高中学生赵忠祥,接着又是一位来自女十二中的吕大渝。
北京电视台的成立,揭开了中国电视发展的新篇章。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同年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建成并试播。1959年至1961年之间,天津、广东、吉林、辽宁、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四川、陕西等省、市因陋就简相继办起了电视台。黑龙江省在创建了哈尔滨电视台之后,又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鹤岗等中等城市办起了电视台。即使贵州、云南、甘肃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也不甘落后。但都在1962年前后因为经济困难而被迫放弃。新疆曾在1960年10月筹建电视台,尚未播出,也因为经济困难而停办。起步维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跃进”失败的影响,三年自然灾害的破坏,加上苏联政府撕毁许多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议,以及催逼偿还贷款,造成我国国民经济从1959年到1961年的严重困难,国际社人民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1962年,广播电视事业不能不面对当时的现实,进行调整和精简。在“紧缩规模、合理布局、精简人员、提高质量”的方针指导下,省会所在地的市台原则上和省台合并;到1963年上半年,原来成立的23座电视台,只剩下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5家正式台和哈尔滨、长春、西安3家试验台。1965年5月19日,广播事业局有向国务院报告并获批准,哈尔滨、长春、西安试验台和太原电视教育台又转为正式台。后来又有一些地方台恢复播出,截止“文化大革命”前,全国共有12家电视台。
即使条件十分困难,我国电视工作者还是怀着对电视这种新媒体在自己国家诞生的兴奋和责任感,创作了一些很受欢迎的电视节目。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中央广播实验剧团演出的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导演胡旭)。这部电视剧表现的是刚解放的农村姐妹,由“一口菜饼子”引发了忆苦思甜。这部剧是直播的,因为当时还没有录像机,拍摄胶片又太昂贵、费事,只得在那间60平米的“演播厅”内随演随播。同年10月25日,建台刚25天的上海电视台也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红色的火焰》。也许因为“上视”得天独厚的深受上海一直是中国电影艺术基地的优越条件的恩泽,在创业起步阶段,到1966年6月,他们先后制作、播出了各类电视剧39部。
其他各地电视台也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独特优势,推出了不少具有地域特色的电视节目。例如,哈尔滨台播出自己创作的以北方曲艺为主的文艺节目:山东快书、西河大鼓、诗朗诵、相声、歌唱等等。
1959年12月20日该台用直播方式播出了电视剧《生活的赞歌》,一直到1966年,他们也播出了16部电视剧。
再如天津台,他们在创业阶段开辟了《文化生活》等20余个电视专栏节目,同时在1964年春节,推出了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搬家》,稍后又播出了另一部《第一和第二》。制作的方式除了直播,还插入了事先用胶片拍摄的片段。
北京电视台身居首都,自然担负着领头羊的使命。在起步创业阶段,早期的20多位电视工作者除了在北京地区采访拍摄电视新闻影片外,还要到全国各地采访报道。当时给记者规定的任务限额是每个月“两长八短”。“两长”是指10分钟以上的纪录片或专题报道;“八短”是指新闻片。1958年7月,记者孔令铎、庞一农拍摄了我国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报道了河南信阳人民抗灾的斗争。1961年底记者庞啸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报道了阿尔巴尼亚。所拍的新闻除播出外,还被中国记者协会选去放映。供各国驻华记者和新闻官员观看。1962年4月,北京电视台连续十多次播出了记者李华在老挝拍摄的纪录片,然后又选择其中11个选题精编后,分为上下集,定名为《老挝在前进》。在国内播出,并送往国外。1963年底到1964年初,他又跟随周恩来总理访问14国,共拍摄了16毫米胶片24万英尺的素材,编成了20条10至20分钟的《电视通讯》,先后播出26次,并汇编成《周总理非洲之行》上、下集。1965年1月,北京电视台陆续派出叶惠、朱景和、周居芳、韩金度等在越南采访,并常驻河内,先后达9年之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不畏艰苦,在越战前线和后方拍摄了数万条新闻,还编成了《英雄的越南南方人民》、《战斗中的越南》、《越南青年突击队》等新闻专辑或纪录片播出,有的还被送到国外电视机构。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经过4个月的试播,正式开播。由原来的每周两次播出 ,增加为每周4次,每次为2个半小时。1959年元旦,北京电视台又改为每周播出6次。并从1959年4月21日起,开始向苏联、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电视台寄送新闻。至1965年,北京电视台先后同上述苏联和当时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6国以外,还与阿尔巴尼亚、朝鲜、古巴、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日本、英国、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叙利亚、摩洛哥、肯尼亚、苏丹、荷兰、瑞典、刚果(布)、法国、巴基斯坦、柬埔寨、乌干达、加纳、智利、芬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比利时、加拿大等33个国家的电视机构建立了交换节目或互购节目的关系。并在1963年参加开始参加国际电视节活动。1963年和1964年,在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国际电视节上,北京电视台送展的电视纪录片《金晓峰和红铃虫》、《对虾》等先后获奖。
1961年4月,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北京电视台第一次在北京现场直播世界性体育赛事盛况,导演是张家成,现场解说张之。转播队伍调集了北京电视台的全体主力。在转播的同时,也以最快的速度拍摄新闻片送往全国各地电视台播出。并向世界上33个国家寄送了87条电视片的拷贝。
这一年,北京电视台演播室里制作和播放了3次《笑的晚会》,导演是笪远怀,它是相声和电视小品的荟萃,对此后的电视综艺节目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959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在1955年9月建成的原“广播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升格为本科大学,并且招收了一批经过国家考试合格入学的优秀青年。此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这所大学如今已经发展成教育部直属综合性重点大学,并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几十年,他为中国广播电视第一线培养了难以计数的专业人才。据统计,至上一世纪90年代,在我国各级电视台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中,有70%以上的是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
综上所述,中国电视事业虽然一起步就遇到了“天灾人祸”,我们似乎经历了“风雨交加”的最初年代。但是,历史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是压不夸、吓不倒的。中国的电视事业,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挣脱了各种羁绊,步履艰难而坚定,赢得了创业第一回合的胜利。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