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国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庆祝建国60周年最新访谈

卫生部部长陈竺:我知道这个担子有多重

  我总觉得,能够成为医务工作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因为这项事业是如此崇高。

  我希望这支队伍的所有成员都能够拥有这样一种幸福:当成功地完成一台手术时,当一位患有白内障的老人揭开纱布重见光明时,当全中国95%以上的农民享受到新农合的阳光时……

  当我们不断面对挑战的时候,心里更应该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因为,幸福就是一个人对工作的追求,就是一支队伍对事业的追逐。

  60年来,我们一直在面临挑战,而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就是要迎难而上!

  ——卫生部部长陈竺

  在新中国60周年诞辰即将到来之际,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共和国部长访谈录》栏目和本报记者采访时,回顾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脉络,展望了新医改的长远规划,并与大家分享了他出任部长两年以来的心路历程。

  把“东亚病夫”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

  前不久,在我国自主研制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开始大规模试验接种时,全国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刊登了这样一张照片:微笑着的陈竺挽起衣袖,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试验接种这一疫苗的第一人。

  之所以成为第一个受试者,陈竺说,是有一定偶然因素的。7月22日,是原定疫苗进入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日子,但7月21日,他偏巧要出差。既然已经报了名,陈竺就马上联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专家说,如果您愿意,现在就可以为您接种。

  “接种试验疫苗是有一定风险的。”陈竺说,“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勇气,更应该在临床试验中带一带头。除了我,所有参加接种的13000多名志愿者,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风险。”

  陈竺和13000多名志愿者试验接种后,无一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证明这一疫苗安全有效。9月7日,我国签发了第一批可以实施免疫接种的“甲流”疫苗产品,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应用“甲流”疫苗的国家。

  陈竺说,我国之所以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完成了这一疫苗的研发、试验和生产,依赖的是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整整60年的积累。

  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升到73岁,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降至2008年的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为2008年的14.9%。,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和总体医疗质量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对于这些成绩,陈竺认为,以疫苗、抗生素为代表的中国预防保健和临床医疗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说,很多国人曾经熟悉、现在已经甚少提及的疾病,如天花、丝虫病、破伤风、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通过疫苗接种,有的被消灭了,有的被控制住了。如今,国家免疫规划已经拥有13种疫苗、覆盖15种疾病,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可以说,中国已经彻底把"东亚病夫"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了。”

  陈竺特别谈到了曾被视为“国病”的乙肝。从2002年开始,我国就将乙肝疫苗接种列入国家免疫规划。目前,我国人口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最高峰时期的11%降到7%左右,婴幼儿乙肝病毒携带率更远远低于1%。今年开始的新医改,又推出了六大公共卫生专项,其中一项就是给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实现这一人群的全覆盖。

  “只要这些政策能够持之以恒,我国的乙肝发病率就必然会明显降低。”陈竺说,到2015年,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我国人群中的比例有望降到6%;到2020年,我国将由乙肝高负担国家,转为低负担国家,从而彻底摘掉“乙肝大国”这一帽子,并以此告慰那些为乙肝防控付出艰苦努力的老一辈卫生工作者。

  为了曾经的那份无奈

  出身于医学世家的陈竺,深谙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无奈: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50万名医务人员,平均每万人仅有2张病床。那时,不仅医疗卫生资源极度匮乏,医药和医疗仪器设备产业也是一片空白,更没有属于自己的医学科学研究体系。

  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上山下乡”时做过赤脚医生的陈竺,深知自己这一代卫生人的困惑:在严重缺医少药的农村,赤脚医生要走村串户,用“一根针、一把草”,尽其所能地为农民解除病痛。

  “当时有一些病,医生的确没有办法。”回想当年,陈竺摇了摇头。他还记得,自己在一个基层卫生学校实习时,病房里来了一个患血友病的孩子。其实这个孩子只是牙龈出血,但当时就是没有药品,医生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牙龈里的血一滴一滴地渗出来。3天以后,孩子永远地走了。

  后来,在报考上海第二医学院研究生时,陈竺没有选择热门的心血管、胃肠道等专业,而是选择了血液病研究。他说,那个血友病孩子一滴滴渗出来的鲜血,和农村血液病患者的艰难境况,是他永远也挥之不去的记忆。

  正是为了当初的那份无奈,作为一名医学科研人员的陈竺,全身心地投入到白血病的前沿研究中,同时致力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在陈竺课题小组的努力下,曾经被认为最为凶险、在青年人群中多发的急性白血病治疗难题终于被攻破。他的这项研究可以使这一疾病90%的患者达到癌症治疗的金标准:无病生存5年以上。

  陈竺说,6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就像血液病研究一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全国卫生人员数量已达到616.9万人,还有近100万的乡村医生;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人员接近4人,床位数为每千人口2.8张。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一个覆盖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诊断治疗的医学科学体系。医药工业和医疗仪器设备产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医药产业正以每年16.1%的速度增长,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国外。

  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也得到了根本改观。陈竺说,从服务体系来看,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建成,医疗队伍的服务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今年,新医改又提出,要加大对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县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并致力于打造一个让广大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另外,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农业县,参合农民达8.33亿人。中国农民第一次有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得以改善。

  苟利国家生死已

  当过赤脚医生、做过医学科研人员、出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陈竺,曾经在过去的两个7月3日里,经历了两次重要的人生选择。

  1989年7月3日,结束了5年法国留学生涯的陈竺、陈赛娟夫妇,面临着一个抉择:是留下还是回国?

  对于这一次的选择,陈竺显得非常轻松,因为自打出国那天起,他就从来没有想到过不回来。他说:“我们出国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回国服务。而且,出国之前,我们就和学校(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讲好了,一完成博士论文就回来。所以,往小了说,是对学校,往大点说,我们是对祖国和人民作出了承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遵守这个承诺。”

  在回国的班机上,纵然乘客寥寥,陈竺夫妇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他们带回来的十几个大箱子里,装满了精心准备的资料和科研用的仪器、设备、试剂。他们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深深的信赖,他们相信祖国能够给予他们应有的支持,他们也相信自己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为祖国干出一番事业。

  18年后的2007年7月3日,刚刚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的陈竺,正在与中国科学院的同事们话别。这一次,陈竺坦言:压力特别大。因为出任卫生部部长,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个重要责任的担当,要代表全国的医务工作者承担起维护13亿人民健康的职责。

  那一天,陈竺对同事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已!他说,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他知道这个担子到底有多重。

  如今,两年过去了,陈竺早已习惯电话铃声经常在深夜响起。他知道,他正在和全国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一起翻越一座大山,那就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看病难,难在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看病贵,贵在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陈竺说:“新医改特别是近期五项重点工作,就是要针对老百姓看病就医中遭遇的这两个难题对症下药。其中,公立医院改革是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更是医改的难点,我们知道不好碰。但公立医院集中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中的诸多矛盾,我们必须进行探索。”

  陈竺出任部长后,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是在一个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陈竺说,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要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就必须做好基础、基本、基层工作。当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家应该意识到,维护生命健康是政府的责任,是医疗卫生系统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人自身的责任。要保证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小病别变大病、急病不变慢病,不仅需要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更需要全体国民的积极参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可以说是永无止境。但是医学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对于一些疾病即便用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依然无法解决。同时,医疗技术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既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也使得医疗成本增加。另外,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都使如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有人说,任何医改也不能让每个人都感到满意。因此,面对老百姓对于医疗卫生工作的一些牢骚和抱怨,陈竺说,他不会感到委屈,因为做好卫生工作,是他应该履行的使命。

  幸福就是一支队伍对事业的追逐

  医疗卫生队伍面临着双重考验:一方面要做好常规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地震、极端气候条件引起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挑战。陈竺说,卫生应急工作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持正常秩序的安全阀门。今天,凡是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事件,医疗卫生队伍都要调得动、用得上、打得赢,而我们之所以能够具备这种能力,靠的正是大家日积月累的努力。

  有人说,中国的医生经常挨骂,很少诉苦。陈竺认为,这正是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所秉承的一种精神:融合了“大医精诚”传统理念和“救死扶伤”职业操守的中国医德。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支队伍都已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能够克服困难不断前行,赢得人民群众支持,获得国际社会赞誉的基本力量。

  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在面对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甚至个人安危受到挑战的时候,我国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怎么会舍生忘死、挺身而出?陈竺说,由此可见,虽然这支队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主流是好的,他们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更应该成为医改的主力军。医药卫生事业必须坚持公益性,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公益性应该成为新医改的核心理念。

  同时,陈竺认为,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再也不能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消耗性支出,而应该被看做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重要战略性投资。因为医疗卫生事业保障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健康与安全。在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大挑战面前,我国政府于今年毅然作出了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这一机遇来之不易,广大医务工作者应该更加努力,倍加珍惜。

  陈竺说:“我总觉得,能够成为医务工作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因为这项事业是如此之崇高。”希望这支队伍的所有成员都能够拥有这样一种幸福:当成功地完成一台手术时,当一位患有白内障的老人揭开纱布重见光明时,当全中国95%以上的农民能享受到新农合的阳光时……当不断面对挑战时,心里更应该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因为,幸福就是一个人对工作的追求,就是一支队伍对事业的追逐。60年来,我们一直在面临挑战,而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就是要迎难而上! (《健康报》记者孔令敏)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