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9日电(记者许晓青 赵兰英)“对我而言,就好像塑造了一个非同以往的、全新的"角色"。”表演艺术家奚美娟9日在上海家中,向新华社记者回忆了过去1个多月间担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讲述人的经历。
在《复兴之路》中,中国近现代160多年的宏大历史画卷,由奚美娟与另一位表演艺术家高明娓娓道来。他们宛如“时空见证人”,以兼具理性与感性的话语,将历史的一幕幕精心贯穿。
“这绝不是简单的主持人角色,我们有客观的描述,也有深深沉浸其中的情感,这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创作过程。”奚美娟回忆,自8月中旬接到《复兴之路》演出邀请起,自己逐步意识到将“出演”一个非同寻常的“角色”。
“半个多月来,我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复兴之路》;心里只有"一句话",就是《复兴之路》的台词。”奚美娟并不否认,在如此重大的庆典演出面前,自感重任在肩,压力巨大。
在探讨一段有关新中国成立的台词时,导演张继刚点拨奚美娟:“新中国成立了,土地依然满目疮痍,但人民已经是主人了。”这样的提示,令奚美娟豁然开朗。
“有压力,但更有动力。”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当历史场景一幕幕在奚美娟脑海中回闪,她很快进入“角色”。“我的情绪随着陈述的变化而变化,有理性,也有激情,有"1937年7月7日"那种凝重中的哽咽,也有"百万雄师过大江"一般的豪迈。”她说,“我还加入了肢体语言,在追光下,我仿佛雕塑一般,与《复兴之路》融为一体。”
在采访中,奚美娟掩饰不住激动之情,再次朗诵起“卢沟桥上空的月亮被击碎”“卢沟桥化作一把出鞘的大刀”……
奚美娟坦言:“在《复兴之路》中,讲述人"角色"的情绪是不间断的,只要站在台上,分分秒秒都沉浸在这史诗中。”“你的表情、你的肢体语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为讲述人,我也被舞台上每一位演员的动人表演所深深震撼,尽管我不是歌者、舞者,但一个个节目让我长久无法出离情感,热泪盈眶。”“在《复兴之路》中,你可以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那个年代很多事件都会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在脑海。”
出生于1955年的奚美娟与新中国一路共成长。她坦言,在《复兴之路》中,每当看到《学习雷锋好榜样》等节目时,自己就会与许多观众一样,不约而同回忆起火红的青春。
在观众眼中,奚美娟的这个“角色”也确实非同以往。“我的一些朋友看过演出后说"那是我们认识的美娟吗?""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奚美娟!"”“现在回想起来,张继刚启用我担任讲述人,或许就是一项创新。”奚美娟说。
刚刚自北京风尘仆仆归来的奚美娟,从行囊中拿出一厚摞不同版本的《复兴之路》台词记录和卡片,上面注满了她每天排演时的心得体会、导演的提示等。在几张京西宾馆便签纸上,写满了她的个人演出札记。
在相当长的一段排练时间里,奚美娟每天清晨醒来,就训练自己默念每一段台词。她说,每每默念到动人处,还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此外,她还克服了频繁登上高空舞台等心理障碍,尽力将讲述人最完美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复兴之路》中,我希望把中国人的文化品格和文化自信充分展现。”奚美娟坦言,自己已尽力将书面文字变得富有生命,让这些文字在观众的心灵中舞动起来。
“我传递的是客观的历史,也是我们国家在新时代的信息和态度;我所有的话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她说。
金秋10月,奚美娟回眸《复兴之路》的点点滴滴,及10月1日登上金水桥畔临时观礼台见证大阅兵的兴奋一刻,依然激情飞扬。她将把这一切永久珍藏在自己的记忆里。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