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看病难”演变成“预约难”
针对预约诊疗服务,专家建议全市设立一个预约公共平台,患者只需记一个号码一个网址
记者 顾 泳 孙 刚
近日,卫生部发布《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从今年11月起,公立医院中的所有三级医院,将全部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针对医院可否与中介合作开展预约服务问题,卫生部明确表示:医院可与第三方中介机构合作开展预约挂号,但收费不得高于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
迄今,申城72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皆已开展了门诊预约服务,但相比现场挂号,预约挂号所占比例仍十分有限。限制预约推广的瓶颈在哪里?怎样兼顾效率与公平,让预约服务成为缓解“看病难”的有效措施,避免出现“预约难”?
推广预约诊疗面临三道坎
肿瘤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华健告诉记者,在预约诊疗较为完善的国外,预约患者与医生维持长期联系,医生对患者的过往病史了如指掌,所制定的诊疗方案也会更个性化;医生与患者熟悉了,临床上“张冠李戴”的医疗意外也可有效避免。
但专家认为,预约诊疗要在本市真正推广,还面临不少制约因素。
难题一:由于预约服务不收费,爽约难以控制
首先是初诊病人预约困难。申城大医院门诊几乎有一半是外地来的病人,还有相当部分是第一次到三甲医院找专家看病。因为初诊,医患双方信息不通,而且按照规定,预约服务不能收费,在成本为零的情况下,爽约者难以控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诊办公室负责人说,该院曾开通电话预约,但由于在电话中无法确认预约者身份,无法控制病人必须前来就诊,电话预约最终难以为继。
难题二:医院自建预约平台面临人员、资金瓶颈
其次是预约服务所需的人力和物力短期内难以到位。仁济医院副院长黄翼然说,医院由于受到编制限制,没有充足人手专门负责预约服务,所以上海各大医院的预约,主要还是以医生与病人诊后预约复诊时间为主。
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等更便捷适宜的预约形式,过去普遍委托114、助医网等社会中介进行,但现在卫生部已经明确要求取消社会中介的收费预约,网上和电话预约要靠医院自行投入开发,短期内建成的可能性不大。
难题三:患者过于迷信大医院,专家资源供不应求
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专家资源实在供不应求。申城看病难现象,归根结底是“看专家难”。在当下开展预约服务的医院,即使患者已经预约,但僧多粥少,往往须等候三四个月才挂得上热门专家号。个中原因,除了专家资源确实稀缺外,就诊的无序也是关键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务处处长马昕教授说,患者过于迷信大医院,不管大病小病都要看专家,对“看专家难”现象的形成也有一定责任。
呼唤全市统一预约平台
业内专家尖锐指出,如果上述的制约因素不妥善解决,新的问题很有可能浮出水面:随着预约挂号的普遍开展,看病难会不会变换形式,逐渐演变成“预约难”?
建议一:短期内预约与现场挂号并存
要真正实现预约诊疗的便利、规避困境,专家建议,短时期内预约与现场挂号还须“两条腿”走路,以解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
建议二:整合全市医疗资源,设立一个预约公共平台
专家还建议,尽早建立统一的预约平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范仲珍说,希望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医疗、医保机构,整合全市大医院专家门诊信息(包括114、助医网等社会中介的现有资源),囊括各家医院的专家,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一个预约公共平台,患者只需记住一个电话号码、一个网址即可。
对初诊病人,这个平台也可以提供预约服务。专家建议,平台可开通网上支付功能,在预约成功同时交纳挂号费,以提高预约的守约率。同时,也避免了预约病人到医院后还要排队挂号的现象,使预约的便利性体现得更充分。
建议三:先由社区医生筛选出疑难杂症,然后预约大医院专家
马昕说,更要从预约的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各级医院间的转诊制度同步配合,帮助病人从到三级医院预约,变为下级医院转诊。社区医生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通过他们筛选出确属疑难杂症的患者,为他们联系上级医院,预约时间前去就诊。这样,在大医院预约专家的,就是真正有需要的患者,让宝贵的专家资源用在“刀刃”上,“看专家难”也能得以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