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组织部副部长解读现象:人才支撑发展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0月22日14:11
编者按: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高效发展,被人们称为“内蒙古现象”,为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树立了“标杆”,探索出一条快速发展、后来居上的新路子,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正确的、卓有成效的。
发展孕育人才,人才支撑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优秀人才流出很多,这种现象一直成为制约西部发展的一个瓶颈。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要使我区尽快形成人才流入区。按照这一总体目标,各级人事部门围绕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人才流入区建设为目标,以人才储备制度为抓手,以服务企业为突破口,在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方面独辟蹊径,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几年来,人事厅组织实施了“511人才培养工程”、“333人才引进工程”、“666特色优势产业人才集聚工程”、“新世纪321人才(选拔)工程”等人才建设工程,不断加强人才流入区的载体建设,完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合理配置,为内蒙古引才、育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聘请了3名院士为国土资源顾问,选聘了10名自治区首席专家,全区各地也陆续聘请36名两院院士担任各级政府顾问或者企事业单位专家,近五年仅柔性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就达4000多人次。从2006年开始,设立了“内蒙古杰出人才奖”,每年评选表彰10名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每人奖励20万元,这一举措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据各盟市人事局统计汇总,过去的一年中,从区外引进人才3303人,调离、考学等方式流出区外842人,人才流入与流出之比为4:1,在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地区出现了人才净流入的可喜局面。
人才流入区建设
人才流入区建设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出来的。建设人才流入区,一是要把现有人才最大限度地留住用好,避免流失;二是尽最大可能地吸引优秀人才来内蒙古建功立业。这样才能形成人才的净流入。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内蒙古的人才队伍一直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层次不高、分布不匀等问题,近年来重点针对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始终把握“七个统筹”,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效。一是统筹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创新人才机制。二是统筹存量和增量人才的开发,不断扩大人才队伍总量,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三是统筹区域人才队伍发展,引导人才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创业。四是统筹产业间人才队伍发展,培养开发事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五是统筹城乡人才队伍发展,注重开发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六是统筹多种所有制结构间人才队伍发展,把人事人才工作拓展到包括非公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七是统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才的协调发展,梯次推进,建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人才储备制度。围绕统筹发展各类人才队伍,积极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避免选人用人方面的失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保障人才的权益。
针对自治区人才队伍中存在的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2003年自治区人事厅提出并探索建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人才储备制度,通过一定的组织行为、政策导向和市场配置手段,有目的地把事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到企业、基层等发展的第一线,在使用中培养了高层次后备人才,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激发了人才队伍活力,促进了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 2
(责任编辑:高星)
人才储备 以人为本
储备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留住、备足、用好人才;储备的主要对象是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储备的根本原则是为用而储、储用结合、动态管理;储备的主要方向是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科技一线;储备的根本任务是优化人才结构,激发队伍活力,有效改变用得上的人进不来、用不上的人出不去,“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状况,促进人才成长,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
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发展需要大量专门人才,但许多专业人才又找不到适合发挥才能的舞台;企业、基层、发展一线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又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人才短缺和人才闲置在许多地方成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面对这种矛盾和问题,人事部门必须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方式,实现由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向广大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均等化的人事公共服务转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早在2003年人事厅就提出,各级人事部门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在管理观念上,由传统的人才观向大人才观转变。二是在管理格局上,由传统的工作定位向人才工作新格局转变。三是在管理方式上,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变。四是在管理机制上,由计划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五是在管理范围上,由机关事业单位向主动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为优势特色产业服务转变。
服务型政府不是不要加强管理,而是要使政府的管理职能更多地实现向服务的方向转变。服务型政府的本质,是政府在履行自身职能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社会本位”、“民众本位”精神,在决定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时,首先要看社会和人民是否需要,并以此作为确定政府提供服务的依据。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事部门要尽快实现由“重人事”向“重人才”转变、由“以事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真正从管理观念、管理格局、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管理范围上体现“以人为本”、“人才为先”的思想,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向现代的人才服务,把为经济和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作为人事部门的根本任务。
基于此,“主动为企业服务”是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理念的新转变。过去,政府人事部门主要是在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方面做得多一点,与企业的联系少了一点。在内蒙古,现在不同了,一切都在改变。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政府对企业的最大最好最有效的支持就是人才的支持。企业作为人才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已经成为内蒙古吸引人才的重点领域,成为自治区各级人事部门服务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全区各级人事部门不断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把工作重心转向各类企业,由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坐门等客”的工作方式,转变到主动上门为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服务,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积极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搭桥,做到项目未动、人才先行,项目开工、人才到位,使一大批优秀人才集聚到了各类企业。目前,人才流动趋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业园区等的态势日渐凸显。
从2003年开始,自治区政府每年印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人才需求紧缺专业目录,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为企业招募急需紧缺人才,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依托的聚才引智机制。鄂尔多斯市人事部门主动联系企业,按照“企业需求—政府培训—协议就业”的模式,先后在国内十多所大学为企业委托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1000多人,同时还将联系制度延伸到全市40家重点非国有企业,近年来为各类企业引进高校毕业生近1.5万多人。包头市人事局带队组团奔赴区外,为100多家企业引进外地毕业生2388人,近年来协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1.2万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对企业聘用的高素质人才,财政支付一年试用期内的工资,连续聘用3年、考核合格且愿意留在企业工作的人才,由财政给予安置资金2万元。
早在1987年小平同志曾经预言:“内蒙古有广袤的大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如今,这句远见卓识的预言逐渐成为现实,富集的资源是内蒙古取得跨越式发展的硬实力,同时,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人才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 2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