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一直以亲和的姿态和犀利的观点为大家所熟知,20多年田间地头的行走,使他对农民的处境感同身受,他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研究反而在某处程度上超越了那些精准漂亮的理论模式,也因此成为媒体的宠儿,类似“中国三农首席专家”、“中央政府高层智囊”、“中国农民代言人”的称谓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面对这些,温铁军这样表白,“我只不过是做了一点调查而已。60年代我在农村插过队,之后又从事了20多年的农村调研工作,所以对农民的疾苦我是有切身体会的。”
温铁军的“体会”来自他生命中的两个11——11年的工农兵和11年的农村试验区经历,这也奠定了他“用脚做学问”的基础。采访中,对于不熟悉的问题,他坦诚地说,“对不起,这个问题我没有调查,所以我不能回答。”
和所有实验者一样,除了成功带来的名誉和地位,他也品尝过失败的落寞。2003年7月19日,以新乡村建设为主旨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在河北定县翟城村成立,学院的中心工作后期集中在三大块:生态农业和生态建筑、农民培训(包括建立农村合作社等内容)和晏阳初资料的整理和收集。 当地的农民对于温铁军当宝贝一样花大钱“养”的生态田不屑一顾,只有拳头大的西瓜,惨不忍睹的低产,“土”的掉渣的灭虫方法,在乡亲们看来“傻”的不可思议。
他的学生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他让他们左臂上系上红领巾,每日早操,列队进食堂之前大喊“我是人”,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夸张的形式,今天在他自己想来都“太不成熟”。但是他并不完全否定自己那时候的想法——帮助农民形成综合性的合作社,提高农民权益意识和组织化程度,让他们能够以组织的方式进入到其他产生收益的领域,诸如流通,购销,甚至房地产,餐饮,保险,金融等等。如此才能真正帮助农民致富。
“他老以为可以用行动给那些知识分子一记耳光,结果却是每个人都给他一记耳光。”一个熟悉他的朋友这样评价说。
但在温铁军那,很难感受到这些争议带给他什么负面情绪。创建乡村建设学院时,有人将其形容为温铁军的“诺亚方舟”,时至今日,他依然如孩童一般单纯而乐观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