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法新社通讯:浙江义乌重新打造“丝绸之路”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27日09:34
  新华网消息:"寒冷的秋日里,空气中弥漫着阿拉伯水烟的雾气和烤羊肉的香味。在餐馆闪烁的霓虹灯招牌下,在节拍强劲的音乐声中,男子们用阿拉伯语高声交谈。这样的情景在任何中东城市都司空见惯,如今却出现在中国的东部……"这是法新社记者达西多兰23日发自浙江义乌的一篇通讯的开篇描写,通讯题为《清真寺、中国商品和阿拉伯语课程重新打造丝绸之路》。

  在上海以南约300公里处,有近200万人口的义乌已经成为中国与中东的"新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每年有20多万阿拉伯商人纷至沓来。

  29岁的阿什拉夫谢哈比在异国风情街上经营着一家阿拉伯餐馆。他一边与顾客寒暄一边说:"来中国比较容易,不会讲汉语和英语的人可以到这儿来。"

  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本辛芬德费尔说,美国和欧洲在911袭击后增加了签证限制,阿拉伯人比较容易获得中国的签证。

  义乌官员则更进一步。为了给本地的大型批发市场招揽生意,他们帮助建起了清真寺,鼓励开办阿拉伯语学校,让大约3000名阿拉伯人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永久居民。

  谢哈比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他于2002年离开约旦,到伯父经营的餐馆打工。当时,那是义乌为数不多的阿拉伯铺面之一。他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开始做生意,还娶了个皈依伊斯兰教的中国姑娘。

  911事件后的国际形势决定了客商的流动方向。逃避战乱的阿富汗人率先涌入义乌。随后前来的伊拉克人数量更多,也是为了躲避暴力活动和美国的入侵。随着全球油价上涨和中东购买力提高,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客商也开始增加。

  谢哈比说:"都是因为福田。"他指的是当地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这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质量不算太好,但价格特别便宜"。

  在欢迎客商光顾福田市场的壁画上,腰挎弯刀、蓄着胡须的男子用毛皮换取中国的丝绸。不过,今天的客商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形形色色的现代商品。

  市场里,"中国制造"的商品应有尽有。从尤克里里琴到卡通背包,从仿制的iPod到假睫毛,从账本到不粘锅,每天售出的商品超过170万件。

  28岁的黎巴嫩客商巴沙尔韦赫比一边打量着如同大型购物中心一般的市场,一边等着查看一种勺子的样品。他说:"真是个商品王国。"

  义乌适合韦赫比这样的客商。他于5个月前首次来到义乌。这是他第三次光顾这里。每来一次,他采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都会增加。他打算购买500个品种、3个集装箱的货物,运回国内销售。

  采购过程中,客商们需要中国导购和翻译的帮助。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会说阿拉伯语。

  调查显示,义乌有60%以上的企业在招工时要求应聘者会讲一点阿拉伯语。

  义乌清真寺的伊玛目马春贞(音)说:"本地的许多学校开设了阿拉伯语课程。"

  他说,这座清真寺是由工厂改建的。

  "刚开始,星期五只有100名穆斯林来祷告,后来发展到1000人,2000人,现在有6000人。增加的速度非常快。"

  辛芬德费尔在《新丝绸之路》一书中讲述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他说:"义乌的现状表明,中国与中东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往来的结果。人们以为中国与中东的商务关系只与石油有关,事实并非如此。"(编辑:陶志彭)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