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报道
“旗手”欧盟抛出折中路线
“中美两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之前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减排承诺,这表明某些重要时刻将要来临,”12月7日,欧盟环境委员斯达夫洛斯·迪马斯 (Stavros Dimas)在接受本报的书面专访中暗示欧盟对哥本哈根会议的前景表示乐观。
他进而评价说,中国已经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起到了重要领导作用,中国的减排承诺“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而言非常必要。该计划也有助于保持国际气候谈判的政治动力,鼓励其他国家摆出自己的减排数字”。
欧盟一直自诩为“减排旗手”,虽然迪马斯一度高度评价了中美的承诺,但他随即还是话锋一转,表示“欧盟将推动中美两国,向更大的减排目标迈进”,暗示了欧盟在气候谈判中的领袖地位。
然而欧盟自封的“旗手”地位自2008年波兹南国际气候谈判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质疑。那次会议上,欧盟成员国英国发出了放弃《京都议定书》的信号。今年的曼谷会议上,欧盟作为整体表露了同样的倾向。
是否坚持《京都议定书》意味着,是否坚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南北国家谈判的关键。中国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在12月7日明确表示,哥本哈根谈判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坚持巴厘路线图,坚持双轨制谈判。
面对记者的质疑,迪马斯表示:欧盟从未想要放弃京都议定书。但同时,他也暗示建立一套新制度的必要性。他认为,京都议定书只是对抗气候变化的开始,“实现减排目标的最好办法是,基于《京都议定书》的经验,创造一份(世界各国)普遍参与,承担不同义务的单一文件。”
中美承诺:
预示国际谈判重大时刻来临
《21世纪》:欧盟一直强调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需要发展中国家的行动和计划。中国已经提出了减少排放的计划,欧盟如何看待中国的计划?
迪马斯:中国宣布采取措施减缓未来十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无疑是个好消息。这使得中国的气候政策更明晰。
中国的减排计划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而言非常必要。该计划也有助于保持国际气候谈判的政治动力,鼓励其他国家摆出自己的减排数字。
当然,中国的减排目标和未来十年持续高增长的GDP挂钩,因此即使中国碳强度减排的目标得以实现,中国的排放量极有可能持续迅速增加。
《21世纪》:目前所有主要的国家都阐明了自己的减排立场,你对哥本哈根大会的前景有何预期,欧盟将如何进行最后的推进工作?
迪马斯:11月巴塞罗那谈判后,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最关键的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减排承诺。这些史无前例的承诺表明,某些重要时刻将要来临。两国在哥本哈根峰会前的开诚布公是更加重大的时刻将要发生的前兆。欧盟将推动两国,向更大的减排目标迈进。
中国已经采取重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并在国际谈判中起到了重要领导作用。我们仍在分析中国承诺的具体细节。虽然中国没有提出“正常商业情景”(Business As Usual)下的减排量,但能够看到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提交具体的减排数字,我感到非常高兴。
欧盟从未放弃京都议定书
《21世纪》:欧盟一直在减排问题上采取积极的态度。但在今年10月的曼谷气候变化谈判中,欧盟似乎想要摈弃《京都议定书》,转而建立一个新的协定。你是否能明确欧盟在《京都议定书》上的立场?
迪马斯:这是个严重的误解,欧盟从未说过想要放弃《京都议定书》。相反,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京都议定书》强有力的支持者。我们签署《京都议定书》,并积极把它落实到行动。为确保遵守我们承诺的2008至2012年减排目标,我们已经朝着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这些目标的方向前进,所以偏离《京都议定书》的轨道是不可能的。
但我们也清楚,《京都议定书》只是对抗气候变化的开始。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希望在2020年前将全球气候升温幅度控制在2°C以内,那么全球急需加强减排努力。
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是,基于《京都议定书》的经验,创造一份(世界各国)普遍参与承担不同义务的单一文件。这样做的好处是(文件的)签订批准过程将更加直接明了,可以避免在不同时期执行多份协议的风险,(使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框架更加简单,最终使碳市场更加具有确定性。
在《京都议定书》里有很多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协议中出现的条款,例如监控,报告,审查,遵循以及市场机制等坚实的条款。但我们认为,这些条款需要拓展,应该通过行业信用机制将其引入至先进发展中国家的某些部门。
“碳泄漏”需全面的全球协议解决
《21世纪》:气候融资也是国际气候谈判的焦点。发达国家的资金支持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被一些分析人士描述为“鸡和蛋”的问题。为打破目前的僵局,谁应成为先行者?
迪马斯:毫无疑问,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世界能否带给发展中国家一个可观的融资方案。
我不认为当前气候融资问题处于僵局。相反,事情发展得很迅速。在任何协议中,资金都是关键因素。随着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接受快速启动资金的观念,我相信现在协议离我们更近了。
快速融资的意义在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在2010-2012年间,加快自己的减排能力建设,展开早期减排行动。这类行动包括发展低碳经济增长计划,减少由森林砍伐和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等内容。同时,快速融资计划也服务于行业碳市场机制的发展,以及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关键部门完善自身监控碳排放的能力。
欧盟委员会估计,如果哥本哈根会议能达成协议,未来三年内,每年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快速启动资金是50亿-70亿欧元。当然这种资金供给是要有一些条件的,融资的最后规模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准备做出什么努力。
《21世纪》: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合作中,存在着部分发达国家企业向没有强制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产生所谓“碳泄露”问题。请问欧盟将考虑利用哪些措施应对这一问题?
迪马斯:“碳泄漏”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关乎各国的竞争力。
我们目前的最大担忧是,哥本哈根会议的最后协议能否考虑到全球环境的完整性,并设法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有绝对减少。
欧盟的减排效率已经非常高,如果再提高减排要求,只会让企业迁址到标准没有那么严格的发展中国家,并在新的生产地使用高污染技术。这最终将导致全球碳排放量的增加。
所以,避免“碳泄漏”和相关竞争的最好办法是在哥本哈根得出全面的全球协议。
谈判第一天
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约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双方就两国关系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交换了看法。
德国领导人在谈判伊始就展开了游说,或许是哥本哈根会议(COP15)与以往历届气候大会的最大区别。
在会场之内,各国的谈判代表团已经展开了交锋。尼泊尔谈判代表团的一位人士向本报声称,“我们要组成高山国家联盟,增加在谈判中的话语权”。
在煽情的开幕式之后,交锋的意味就弥漫在会场上空。
12月7日当天,澳大利亚代表 “伞形国家”在开幕式之后的全会上发言,希望创造一套新的协议代替《京都议定书》,将以往的双轨谈判合二为一。他们试图将发展中国家拉入强制减排的行列,而之前中国、印度等国的减排数字都只是“对内承诺”。
数小时之后,在会场的另一边,中国代表团的吹风会也高调启幕。中国谈判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领衔中国团第一次吹风会。他在会上强调,要坚持巴厘路线图,坚持双轨制谈判。
在会场之外,各大代表团的负责人也早已频繁联络,彼此试探立场。
哥本哈根的谈判会场中,各种肤色、192个国家的代表穿梭其间,但真正能够影响谈判进程的仍然是三大集团。
其一是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中不作为的代表,伞形集团的消极态度一直是谈判的绊脚石。
早在2008年波兹南谈判中(COP14),英国就在会议最后一天提出,英国在现阶段没有考虑《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而是在考虑一个新的协议。在今年10月的曼谷会议上,欧盟的立场也在倒退,希望双轨并一轨,这对巴厘岛路线图(COP13)是严重倒退。
欧盟本是气候政治中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一极,以此与伞形集团、发展中国家三足并峙。欧盟的倒退致使舆论对哥本哈根的前景一致看淡。
直到哥本哈根会议临近,欧盟的调门才重新高了起来。不仅强调自己将减排20%,还会以减排30%为诱饵,不断“敲打”其他谈判国家,以图取得哥本哈根会议(COP15)的成功。
欧盟的策略也许是有效果的。中国、美国、印度等在会议前夕陆续公布了自己的量化减排标准。不过,当各国代表抵达哥本哈根谈判现场时,各方正在不断协调新的立场,以便在谈判中占据主动。
欧盟环境委员迪马斯12月7日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了欧盟的新“想法”,他认为《京都议定书》只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步,世界应继续大幅提高减排努力。
在伞形集团与发展中国家单轨、双轨的争论中,这位欧盟高官向本报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蓝图:“依据《京都议定书》的经验,创造一个新的机制,这个机制承认既包涵‘有区别’的承诺,又要求全球的参与。”
没有消息显示,欧盟最新提出的这一立场,是已充分与美国沟通过后的产物。但正如一位联合国官员私下对本报所透露的,欧盟与伞形国家这两大集团之间沟通极其频繁。
在哥本哈根的会场内,数天来一直流传这样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美国总统奥巴马改变行程,选择在哥本哈根大会最后一天压轴出场,即与默克尔的积极游说有关。
不管怎么说,欧盟仍在居中协调。现在,欧盟环境委员把皮球又踢给了中国,即中、印为首的发展中国家。
和以往历届气候峰会不同,这次发展中国家看上去很团结。一个名叫“基础四国”的名词成为会场中被频繁提及的词。
这个和“金砖四国”有些相似的概念,由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组成。11月27日,“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协调会在北京召开,并就哥本哈根会议成果提出各自的建议文本。
UNFCCC副执行秘书、法律部主任、原中国首席谈判代表高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伞形国家之间的联盟一直都存在,且一直在发挥作用,而‘基础四国’则是第一次坐在一起。”
截至记者发稿时,各国仍在交锋。
序幕已然拉开,硝烟开始弥漫
12月8日 星期二 阴
特约作者 侯艳丽
荒漠,渺无人烟,一小女孩独行。大地突然干裂,洪水汹涌而来。滔天洪水中只剩下:一棵枯枝,恐惧寻救的小女孩。幸运的是,这只是一场“梦魇”,因缘惊梦的女孩发出了“世界需要改变”的呼吁。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会议在丹麦女孩“改变世界”的强烈呼吁中拉开了序幕。
这一天的谈判,看上去一切平静。然而,平静的表面,掩不住涌动的暗流。序幕已然拉开,硝烟开始弥漫。
中美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一直试图借新的承诺期将双轨谈判合二为一,将中国拉入强制减排的行列。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已经主动在减排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等持有的这种无视《公约》与《京都议定书》原则的要求是中国不能接受的。
是否保留《京都议定书》意味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能否继续。该原则是发展中国家的谈判底线,任何触及该底线的提案都有可能导致谈判破裂。
在谈判的第一天,中美政府代表团分别召开了新闻与交流会议。美国首席谈判官Jonathan Perishing 明确表态,此次会议只会达成一项政治协议。这种说法并不陌生,亚太会议以来不绝于耳,甚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丹麦总理都做过类似表态。
在经历了巴厘岛会议以来的两年艰苦谈判后,产生一个政治协议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努力,没有什么值得宣扬,更不应是政府或国际组织对一次重要气候变化谈判的期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发改委主任解振华强调哥本哈根会议一定要达成一项公平、公正、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中国政府的坚定立场,使得此次谈判依然令人有所期待。
欧盟曾经是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领袖。然而,2008年波兹南谈判以来,其引领作用越来越弱,并将一度承诺的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30%的目标降到20%。甚至声称欧盟未来是否提高减排目标,将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减排决心。这使其以往的减排领袖形象荡然无存。
在此次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欧盟国家似乎雄心再起,并一再游说中国和美国提高减排目标。
面对谈判第一天欧盟的游说,中国已经明确地说“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面临贫困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的同时,能够提出自主减排目标已是对此次谈判的巨大贡献。而欧盟对美国的游说恐怕也难有结果。美国究竟能否提高其减排目标,虽然要获得国会的最后认可,但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美国领导人的政治意愿。
(作者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特约观察员,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行动中国项目主任)
编者注:“双轨谈判”即《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