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虚胖的文学也有肉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1月05日08:29
  不管“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这句话是怎样的断章取义,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总体评价不高是毋庸置疑的,而那些借“垃圾”之说来表达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失望情绪的人更是不在少数。与“垃圾”说相反,也有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评价很高,认为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大学的陈晓明教授就代表了这种观点。

  对一个事物的评价竟是如此针锋相对,虽然有人用辩证法来解释“垃圾”与“黄金”的辩证关系,但垃圾与黄金在一般的价值估定上还是具有天壤之别的,也就是说,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判断上,大家所持的并不是同一种“度量衡”。

  现在面对中国当代文学乱糟糟的局面,重估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应该说是必要的,中国当代文学要真正健康良性的发展,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厘清,但我们如果不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评判标准,那么这次重估最后的结果也必定是公说公的,婆言婆的,不但无法达成共识,甚至连真正的交流辩论也很难进行。

  中国当代文学已有了60年的历史,而60年来,我们对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评价在不断地翻云覆雨,这也与我们的评价标准不断跟着形势修改有关。文学还有没有一个相对恒定的评价标准,还有没有一个获得大家认可的价值体系?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无价值的?这个世界无论多么多元,总是要有些共同的认知和基本的秩序。

  既然中国当代文学“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那么这“好”与“不好”的参照系是什么?是跟自己过去比,还是跟人家现在比?这也是个问题。

  我们当代文学的60年,其实前30年面目还是比较清楚的,只是涉及怎么评价它的问题,这后30年,尤其是后20年,面目多少有些模糊,一方面是文本数量的急剧增加,一派繁荣景象,一方面是文学精神和灵魂的凋零,文学普遍处于虚脱的状态。如果说有些影视明星是从三级片起步,然后一件件穿上衣服,我们的文学却是走了一道与之相反的程序,将自己身上裹着的华服,一件件脱掉,最后一件不剩。在文学失去尊严的时代,文学就只剩下虚假的丰腴了。这是不是文学的宿命?

  作家、评论家、媒体、受众等等,在当代的文学生态中,分别是构成文学空间的元素和纬度,而近年来在各种与文学相关的链条上,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家的问题,评论家的问题,媒体的问题,受众的问题。当然,所有的问题都是时代的问题。

  我们说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现在这个家园正在变得荒芜,在一个消解一切价值和意义,或者说消解一切神性的时代,我们该怎么去追寻价值和意义?我们是否需要、是否能够挽留住神性?当文学作品只有通过改编成影像作品才拥有受众的时候,我们的作家能不能抵挡住改编的诱惑?不改编你的作品等于没有出现过,改编了你的作品就要整容成另外一副样子来与大众联欢。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下,让我们的文学在商业和政治的夹缝中保持自主性还有无可能?

  当文学现实与我们文学评论者所持的那套价值体系、话语体系偏离,我们已很难言说。

  尽管我们的文学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但我们必须得面对它。客观地说,我们的当代文学既不是垃圾也不是黄金,是垃圾中有黄金,黄金中有垃圾,如果回过头与自己比,我们的当代文学还是在逐渐成长逐渐成熟着的。经验的累积,视野的打开,书写环境的逐渐宽松,必然会使文学出现进步,尽管它远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程度。

  肖鹰先生认为“对中国文学60年的定位应该在中西学者和中西文学的对话中才能完成”,这种说法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具有它的合理性,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实现与西方的对话?一直以来,我们与西方的关系,是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会产生出平等的对话吗?我们的文学理论,我们的文学创作一直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后面,谁最先掌握了西方的理论,谁最先使用了西方的创作方法,谁就是我们的文学英雄。这样单向输出的现实,会有正常顺畅的对话产生吗?面对这样令人悲哀的现实,陈晓明先生的“中国立场”说或许具有一定的矫正和探求的意义。

  我们的当代文学必须纳入世界文学的视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完全服从于西方的判断,我们文学的根仍然扎在中国的土地上,不同的文化传统一定会产生难以逾越的隔膜,我们要学习,要融合,但绝不是失去自我。西方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绝对化的判断或许不是来自于歧视,而是源于真诚的偏见,但我们对自己情绪化的全盘否定就能够抵达得救的彼岸?

  中国当代文学既没有像陈晓明先生描述得那样令人骄傲的好,也不像肖鹰先生所说的那般让人沮丧的差,这两种极端的判断都不能真实地描述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中国当下文坛确实问题成堆,缺乏文学性和精神高度的文学作品泛滥成灾,即使那些备受推崇的著名作家也不是部部精品,甚至被广为称颂的作品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中国的作家一直都在努力,努力中,也诞生出了许多具有一定精神高度和艺术水准、令人感动的好作品。我们不要把目光只盯着前排就座的几位作家,其实中国还有许多怀着梦想寂寞地写作,并写出了好作品的优秀作家,我们要看到他们,他们是中国文学的希望。

  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既不要盲目地乐观,也不要莫名地悲观。中国当代文学现在是一片热闹景象,这是文学的浮肿,浮肿不是绝症,它注了水,但仍有骨肉在。(韩春燕)

  韩春燕,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心博士后,渤海大学教授,渤海大学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曾为辽宁省作家协会第三、四、五届签约作家,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特邀评论家。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出版有《风景颗粒——当代东北地域文化小说》等学术著作。 (来源:辽宁日报)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