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改善民生 从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10年01月16日06:42
  本报记者 李旭

  四川实施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以人为本的10年,是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的10年,是从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10年。

  2000年的四川,小康实现程度仅84%,比全国低8个百分点。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人均GDP由2000年的4956元上升为2008年的15378元。10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3倍和2.23倍;全省参加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增长180%、777%、130%和123%;曾列西部末位的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从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中看到了美好未来和光明前景的四川人民,正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大路上,向全面小康大步迈进。

  扩大就业

  让更多群众分享发展成果

  始见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小康”一词,诞生伊始便与劳动密不可分。就业是民生之本。10年来四川人民绘就的小康生活画卷上,就业是最为厚重的底色。

  2000年,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之年,四川正在打一场国企改革攻坚战,全省在岗职工51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1.6万人。“低收入人群增多,下岗职工增加,就业压力加大”被写入当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稳妥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同时,四川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和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终于在2003年扭转了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总数连续减少的势头。

  10年来,在解决好国有企业改革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的同时,四川逐步建立起面向城乡所有劳动者的促进就业体制机制。2005年8月,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零就业家庭解困行动”。2007年起,四川连续3年基本实现“户户有就业”,这对一个地处西部的人口大省来说,难能可贵。

  2007年12月,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的要求,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决定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把抓好就业促进放在重要位置。我省对252.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进行了再就业培训,对15.3万人进行了创业培训。

  汶川特大地震让37.2万名城镇人员一夜之间失去工作,因灾无法返回原居住地的农业劳动者更高达115万人。危难之际,我省把解决灾区就业问题与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结合起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对口就业援助等措施,促进就业增长。截至2009年11月底,基本解决灾区失业失地群众的就业问题,灾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高峰时的7.5%降至4%以下。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省政府及时下发意见,比照城镇职工就业帮扶政策,全方位、多途径帮助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截至2009年底,全省劳务输出达2173.9万人,当年实现劳务收入1469亿元。全省没有因金融危机而出现规模性裁员,反而有越来越多渡过难关的企业开始扩招人员。2009年,全省职工年均工资水平比2008年同期增长10%以上。

  10年西部大开发,四川城镇就业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分别增长47%和480%。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就业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分享四川改革发展成果。

  应保尽保

  建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镇居民左刚2006年出100多元参加了医保,第二年得病住院花了七八千,医保报销了4000多元,大呼“划得来”。

  进城务工人员李勇强过去在城里买药只能付现金,自从有了个人医疗账户后,渐渐习惯了像城里人那样去药店和医院刷卡买药。

  个体户吴永江生了个女儿,分娩花了4400多块钱,报生育保险时居然领了6400多块钱,连称“太意外”。

  10年来,随着我省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类似的惊喜每天都在发生。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工作,将其纳入“十大惠民行动”和“八项民生工程”,积极促进社会保险不断向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劳动者、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农村居民等群体拓展,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10年前,四川农村的许多老人还在靠养儿防老。2009年12月底,全省21个县开始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实现社保养老。有60岁以上老年居民的家庭,每年至少因此增加600多元收入,相当于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6%。而我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也从1999年的534元增加到2009年的1100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2000年,我省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一年后实现全覆盖并逐步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失地农民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2007年,全省开始实行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截至目前,我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已接近全省总人口的9成。

  2001年,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四川省失业保险条例》,在支持企业改革、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又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失业保险范围。2009年底,全省已将43万超龄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将9万名“老工伤”人员纳入统筹管理,18.7万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参加医保工作抓紧推进,赢得了群众普遍赞誉。

  10年来,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居保、“新农合”、“新农保”制度先后建立,使覆盖城乡的四川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等群体参保办法的顺利实施,使城乡居民逐渐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的生活。

  汶川特大地震,堪称对我省社保抗风险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检阅。震后,我省及时向2600余名因灾死亡人员支付丧葬费、抚恤金4400万元,向4300余名工伤人员发放工伤保险待遇3.6亿元,医疗保险后续治疗3000余人,为受灾群众解决了燃眉之急。

  社会保险不仅是针对生、老、病、死等特殊情况的救济制度,也是重要的再分配手段。2009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政策,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

  今天的四川,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各项社保基金总收入已经超过576亿元,比10年前增长5倍。

  收入倍增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超过1003亿元,解决了142.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降到3.1%以下,改善和提高了529.5万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质量。

  通过进一步推进城镇分配制度改革,免征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惠农举措,四川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今天的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0年前的2.3倍和2.23倍。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成为四川人民小康生活画卷上的一抹亮色。

  2009年6月,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公布了城镇居民的一个“账本”。10年来,吃,从鸡鸭鱼肉到无公害蔬菜,向质量营养改善发展;穿,2008年每人购买衣服5.8件、鞋2.5双,更加注重打扮自己;住,人均居住面积增至29.86平方米,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住房消费支出增加;行,2008年人均支出交通费用549元、通信费用573元,凸显信息网络时代发展趋势。

  这个“账本”,折射出10年来四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今天的四川,城乡居民在住房、旅游等领域的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家用电脑、家庭影院设备等已成为消费热点,城镇居民家庭轿车拥有量为9.4%,5.4%的农村家庭拥有汽车。

  可以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人民得实惠最多的10年。

  2009年底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城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2009年12月,我省发布施行新的企业工资指导线,企业可据此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增长水平,确保职工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下一步,我省还将出台一系列增加城乡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举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