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广网北京1月26日消息(记者汤一亮)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02分报道,2009年9月8日,成都无证醉驾的孙伟铭等到了四川省高院的终审判决:由死刑改为无期。此案注定成为我国量刑规范化进程中一个重要事件。
此前三个月,法院系统在全国开展了量刑规范化试点工作,确保量刑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和其他一些醉酒驾车案相比,孙伟铭一审被重判为死刑,引起激烈争辩。二审改判,让人们加深了对量刑规范化的诸多认识。
“打击酒驾”成为2009年最热门的法制词汇之一,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查获酒后驾驶违法行为26.7万起,其中醉酒驾驶3.8万起。全国发生多起影响较大的醉驾致死案件。同样是酒驾案件,判决结果却不尽相同,这也引起了人们对于醉酒驾车审判量刑标准的争议。
宝马撞人案,造成6死7伤,司机获刑6年半,被告赔偿180多万。佛山醉驾案,撞死2人,一审死刑,多次上诉改判无期,法院判决其赔偿两名死者家属49万元和48万元。孙伟铭案,无证醉酒驾车,致4死1重伤。一审死刑,二审改判无期。赔偿死伤者家属100万。路虎撞人案,2死10伤,赔偿117万,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2008年12月14日,司机孙伟铭无证醉酒驾驶连撞5车撞死4人。今年7月23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孙伟铭,因无证、醉酒驾车被“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这一判决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全国首例因醉酒驾驶判死刑案。消息传出,立刻引来各方激烈争辩。
市民:判处孙伟铭死刑并不过重,这样才能对更广大的驾驶员起到真正的警示作用,才能够预防更多的醉酒驾车、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物质生活提高相伴而来的,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包括拥有一个让人放心的公共安全环境。与此同时,交通肇事的最大“祸首”——“酒后驾车”却屡禁不止,传统的酗酒陋习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据测算,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率要比正常状态下驾车高出16倍。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许多人坚定地站在了支持法院一审判决的立场上。但是,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市民:寻求法律的“警示作用”,不能以牺牲个体生命公平为代价。刑罚并不是万能的,刑罚也不能从根本上终止犯罪。
2009年9月8日上午8时30分,孙伟铭被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上诉一案,在四川省高院第三审判法庭进行公开宣判,孙伟铭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最高法院同时发布今后审理醉酒驾车犯罪案件适用法律统一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五庭庭长高贵君表示:对孙伟明的审判适用法律是适当的。
高贵君:按照我们的法律规定,死刑只能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是否属于罪行极其严重应该从犯罪分子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和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这3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判。
被告人孙伟铭严重醉酒驾车后继续冲撞造成多人伤亡,这个情节很恶劣,后果也很严重,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很大的,应该依法惩处。但是从主观方面看,这个人是明知醉酒驾车可能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他是放任这个结果的发生,主观上呢他既不希望也不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刑法上规定这种情况属于间接故意,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情况下的犯罪,处罚也应该与直接的故意犯罪相区别。
醉酒驾车致人死亡案件成为量刑规范化的试水之作。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洪道德教授说,这个规范的意义就在于:如果很好的贯彻下去,能够消除在司法实务当中所出现的不公平的现象,让有同样犯罪事实、犯罪情节、犯罪后果的人,能够受到同样的处罚。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增强量刑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高法院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2009年起,新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开始实施,“三五改革纲要”把规范裁量权、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确定为重要的司法改革项目,
2009年3月,两高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
2009年6月1日起,全国法院开展了量刑规范化试点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将在条件成熟时组织研究开发电脑辅助系统,建立量刑数据库,为量刑规范化提供技术支持和工作方便。
一系列的司法解释和重大举措,使刑事审判工作在自身科学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确保了量刑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也使公正执法、司法为民落到实处。司法部门打击违法犯罪,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纠纷、案件,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