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吉林省推进民生工程纪实:万家忧乐在心头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31日09:11
  龙腾松江起波澜,虎跃白山开新局。近几年,吉林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上下同心,放手拼搏,5年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去年全省经济逆势前行,总产值预计实现7200亿元,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87亿元,增长15.2%,增速让人刮目相看。

  在刚刚结束的省两会上,省政府再次明确提出,今年全省要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再次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吉林。

  近3年来,吉林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年均增长31%,占到财政收入的70%。吉林扭住民生工程不放松,有力度、有特色、引人瞩目。

  “不发展就谈不上改善民生!”

  普天之下,对民生的关切,大同小异。但对吉林来说,“民生”二字背后,有沉重的历史背景。

  粮食,木材,油料,钢铁……多少年来,从吉林开往全国的货运列车,多是满载而去,轻装而返。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吉林曾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可在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浪潮中,他们却经历了另一种严峻考验。

  下岗人数多,就业渠道少,历史拖欠多,资金筹措难……5年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阵痛尚未消退,前来求助的百姓身影几乎是省政府门前一道令人心痛的风景。

  这些人当中,不少都是50岁出头,外出打工很难,身体差点的连杂工都干不动;没有医保社保,如果子女条件也不好,其困难境况可想而知,“不发展就谈不上改善民生!”

  吉林的民生工作,从一开始就跟发展紧紧拧在一起,以爱民之心抓发展,以发展之实惠民生成为省委、省政府的最大共识。

  汽车、石化是吉林的传统优势项目,继续做大做强。几年快马加鞭,吉林汽车行业的产能去年已达到180万辆,很快将突破200万辆。汽车零部件的配套率由不足20%提高到35%—40%,产业链的延长,新增了大量税源,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全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电子信息、医药、冶金、能源、建材等产业发展迅速。

  增加农业附加值、带动农民致富,要靠农产品加工。在推动新增百亿斤商品粮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吉林着力培养10大玉米、畜产品、特色产品加工企业。长春大成集团、松原赛利仕达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蓬勃崛起。“粮食增产,农民减收”已成历史,农产品加工跃居全省第二大产业。

  现代物流、特色旅游、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农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不断拓宽创业、就业空间。全省服务业预计去年实现增加值将达到2800亿元,增长13%。

  民营经济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始自2006年的吉林“民营经济三年腾飞计划”进展喜人。到去年,全省民营企业已达9.8万户,个体工商业超过100万户。以“辽源袜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员数,分别占到全省的60%、60%和75%,更多普通劳动者从中受惠。

  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全省52个县级工业集中区,政府以平均每个区三四千万元的投资强度启动建设,如今,各区的年财政收入都已超过这个数额。“百镇建设工程”去年已投资50亿元建设50个,今年计划再建50个,农民从农村走进城镇,意味着生活上了个大台阶。

  2005年1800亿元,2009年7250亿元,2010年计划9500亿元,连续不断的强劲投资,拉动吉林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民生的梦想,有了坚实的基础。

  破解难题的制度创新

  新年伊始,吉林百姓又有好消息:今年,全省又将国有独立工矿棚户区改造提上日程,“六路安居工程”将全面推进,计划建设住房面积2905万平方米,44万户居民的住房条件将得到改善。同时,省委书记孙政才响亮地提出,要通过加快热源能力建设、调整供热结构、改造供热管网等措施,切实解决群众的“暖房子”问题,让群众温暖过冬。到2011年,全省将有近136.5万户家庭受益,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将得到普遍改善。

  俗话说,安居乐业。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一直无力对城乡百姓的住房进行大的改造建设,很多城市居民长期蜗居棚户区。那些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成片平房,经过几十年的风霜雨雪,已破烂不堪。冬天下雪垫煤渣防滑,年长日久,外面越垫越高,室内就成了半地下。下雨时雨水倒灌,刮风天窗户没玻璃,贴的都是塑料纸。公共厕所在室外,几十人排队“轮蹲”;公用水管也在室外,冬天放水前,要浇几壶开水才能化冻……这样的棚户区,在吉林各大城市不在少数,一些煤矿、林区的居住条件就更差。

  2006年,从城市棚户区改造起步,吉林在全国率先拉开了“五路安居工程”的大幕,4年来共完成城市棚户区、煤矿棚户区、林业棚户区、农村泥草房改造5669万平方米,安置居民83.68万户,总投资1486亿元;新建、回购廉租住房82万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23万户,共4.63亿元,实现了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的目标。

  这样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庞大工程,要完成其难度可想而知。为确保顺利推进,吉林始终遵循市场规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钱从哪里来?各地先成立土地收储中心,政府将开发银行的贷款交给它收储棚户区土地,把平房盖成楼房,1/4的面积用作原住户回迁,3/4作为商业用地拍卖,土地增值税、收入税一律免除。

  改造后的小区,特意将公用面积留得宽松一些,大约占到20%—30%,用于建设美容美发中心和超市等,通过出租房屋的收益来解决小区内困难户交不起物业费的问题,并带动小区就业。

  城市棚户区改造本着“拆一还一,不找差价,合理扩大面积部分收取成本价,对低保户免费赠送”的拆迁原则,套间面积分为若干个档次,拆多少免费补多少,高于原面积低于49平方米的部分按成本价的一半购买,49—70平方米部分按成本价购买,高于70平方米的按市场价购买。一般每个拆迁户交1万元左右置换的房屋,市场价可达20万元左右。

  在长春市西新镇同心村西广屯,我们来到刚刚住进新居的王玉琴大娘家。她家老少三代12口人原来挤在一处100平方米的小院里,这回分了49、54、64平方米的三套房子,超出原面积的部分,售价每平方米也只有1250元,而旁边的商品房则卖到了3800元。从“没有自来水,没有天然气,也没有暖气”的平房住进楼房,王玉琴和邻居们满心欢喜。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原来不少地方政府将改造房的成本限制在800元左右,省领导视察后发现了问题,马上要求建立最低成本标准。“这个标准,不只是为了确保房屋质量,也是为了防止开发商利益受损,转而拖欠工资,造成新的民生问题。”

  涉及民生问题,过去的观念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今在吉林,这句话变成了“既患寡又患不均”。几年来,吉林5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目前每月达到1024元,比2005年增长62%;从去年10月1日起,失业保险金标准由月人均183元提高到257元;全省城市低保对象127万人,占非农人口比例居全国第一,城乡低保的保障标准和实际补助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

  “寡”的状况逐渐改善,“均”的问题提上日程。这个“均”绝不是吃大锅饭、养福利病,而是公正公平,以一系列严密的制度规范民生建设。

  为将农村低保的每一分钱都用到急需者的身上,低保对象的确立,采取家庭收入核算和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严格按照个人申请、家庭收入核查、村民代表会议评议、乡镇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和两榜公示的程序。各地每年都例行年检,对低保对象入户核查排查一次,核查结果在村屯公示,长春、延边、吉林、松原、辽源等市州还在电视台公告,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做到了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标准有增有减。

  同时,低保资金全部通过邮储银行进行社会化发放,低保对象直接到银行领取。农村低保资金全省统一在同一家金融机构发放,吉林是全国第一个省份。

  “民生如天,一刻不能忘怀”

  “民生如天,一刻不能忘怀。”省长王儒林说:“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翻阅近年吉林省历任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办民生实事”已成为“固定章节”,而且数量从前几年的8件增加到今年的10件;这些实事到市、县后,会变成几十件、几百件更加具体的任务,从社会治安到食品安全,从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手续费,到十字路口新添一组信号灯……桩桩件件连着民心。

  受益于下岗职工创业优惠政策的长春市民刘玉国,几年来在自己的饭店里安排下岗失业人员上百人次。他说:“今天我有了自己就业的一席之地,就要为失业下岗的职工着想,为政府减轻负担。”

  刘玉国只是吉林百余万就业政策受益者中的一个。近年来,吉林已形成了以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就业援助、主辅分离、职业培训、财政投入和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基本解决了老工业基地历史遗留的近百万国企职工下岗失业问题,建立起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消除“零就业”家庭,吉林在全国领先一步。为保证全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工作人员逐门逐户进行调查摸底,做到了家庭状况清楚、收入状况清楚、专业技能清楚、就业愿望清楚、就业状况清楚、单位用工需求清楚。一方面,省政府要求企业在裁减人员时,尽可能避免裁减其配偶及家庭成员已经失业的职工,严格控制夫妻双方同时下岗;另一方面,政府出资开发公益性岗位,近3年多来共安排10.5万多人就业。

  以小额担保贷款带动创业,吉林的成功率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全省累计发放超千万元的县(市、区)已达40个,到2009年末,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近16亿元,累计带动近23万人实现了创业和就业。

  “新办小企业主营收入不足50万元,3年内免收和暂停各类收费;早晚市摆摊不收取任何费用……”今年,吉林“全民创业促就业”又出新规,预计将带动25万城乡劳动者就业……

  部门一把手通过电视、广播向群众公开承诺,与企业、百姓联系紧密的处长、科长接受测评,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供水、供电、公交等公用事业单位进行评议……几年来,600多群众旁听了省政府召开的有关供热、住房等民生会议,更多百姓通过公示、听证,参与到决策中来。每年年底,省政府绩效评估委员会办公室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以及新闻记者参与民生实事的考核验收,并将完成情况面向社会公开。

  “华南人富了,华东人富了,华北人也富了,该轮到咱东北人了!”这是几年前东北某市公交车车身上的一条广告。面对这样的呼喊,一家报纸曾发出这样的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把目光盯在东北国有企业的项目改造上。只有完全的社会保障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资本的安全,它保障的并不仅仅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而是全社会的利益。”

  几年过去,那声呼喊,正化作吉林人生活的现实;而媒体的提醒,也已变成政府更加自觉扎实的行动。孙政才说,在推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把一件件事关百姓衣食住行、冷暖安危的实事落到实处,让老百姓的日子实实在在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