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王争艳:“小处方”化解百姓看病大难题(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1月31日17:57
  ——记武汉市汉口医院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争艳
王争艳医生在社区医院里为患者诊断(2009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郝同前摄

  新华网武汉1月31日电(记者熊金超、沈翀)56岁的武汉市汉口医院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王争艳,在26年的从医生涯中,用自己的执著与坚守,努力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治好自己的病”,不仅被武汉三镇市民海选为“百姓心目中的好医生”,也被湖北省卫生部门授予“人民好医生”称号。

  “价格高一点贵一点的药我下不了手”

  王争艳有个绰号——“青霉素医生”。这是老百姓送她的,一是说她看病便宜,一支青霉素8毛钱;二是赞誉她行医廉洁,这样便宜的药肯定没回扣。

  63岁的退休职工王建生,是一位高血压病人,在武汉的大医院拿到了每月800元的处方单,买回去的药不仅没降下血压,还似乎与他病征不符,他再次去找专家征询,医院让他退了药。无奈之际,他慕名找到了王争艳。

  王争艳仔细询问和检查了他的病情后,调整了处方,一个月只需要80元药费,疗效良好。她说:“没有诀窍,任何一种病,都有可开可不开的药,都有高中低价位不等的药,就看医生一支笔。”

  王争艳说:“我是怎么过日子的,我的病人就是怎么过日子的。开价格高一点、贵一点的药我下不了手。”

  一位名叫王荣华的病人,1998年被查出患有罕见的“亚急性联合变性”。这是一种因营养或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神经性病变,主要影响人体脊髓,理论上要长期住院才能保住性命。但王荣华一家穷得连医保中自己支付的部分都拿不出,何谈高昂的住院费。妻子刘玉芬说:“丈夫将不死于病,而死于钱。”

  绝望之际,刘玉芬慕名找到了王争艳,电话打过去,还没开口,失声痛哭。王争艳仔细了解情况后,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几度寒暑春秋,在平均每月花费不到30元的药费下,这个方案让王荣华平稳生活到今天已经11年。刘玉芬一说起来就激动得落泪:“没有王大夫,我丈夫10年前就死了。”

  2009年8月,武汉市卫生局和武汉晚报联合发起了一个“百姓心目中的好医生”评选活动,经过6天的海选,王争艳以多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的良好口碑从8万多医生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

  “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治好自己的病是一种成就”

  在“百姓心目中的好医生”评选阶段,武汉晚报派记者对王争艳进行了跟踪核查发现,抽查她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处方,平均单张处方值为55元,最小处方值只有2角7分,那是为一名胃炎患者开出的一支2毫升的胃复安。

  “小处方,谁都会开。王争艳难能可贵的是基本上做到了药到病除。”曾获“中国医师”奖的张应天教授在痛陈百姓“看病贵”根源时说,“除了开大处方,一些医生过分依赖医疗设备,为病人进行过度检查,也使现代医疗走入了一个怪圈。这一点,我们这些医疗权威应该对照王争艳好好反省反省。”

  王争艳上班,总是随身带着4样东西:一个小电筒,一包棉签,一副听诊器,一块手表,这些是她诊病时的常用工具。

  一位叫刘耀东的农民因长年持续消瘦,四处求医,跑过大医院,找过名专家,做过一次花费上千元的先进设备的检查,仍查不出病根。就在他因病而贫处于绝望时,经人指点,找到了王争艳。

  王争艳拿出随身装备,从眼睛、口腔起逐个细查,用听诊器听了前胸听后背,最后用双手在心、肝、脾、胃处一点一点地摸了10分钟后问:“你是不是得过血吸虫病?”朴实的农民大叫:“10年前的事,你怎么晓得?”刘耀东的病治好了。他逢人就夸:“王医生神啊!”

  所谓“神”不过是认真。“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治好病,也是一种成就。”王争艳说,“现在科技发达了,医生借助医疗设备为病人检查是必要的,但作为全科医生,我所做的,就是不让病人花冤枉钱,能人工确诊的尽量不让病人花钱做检查。”

  84岁的石凤仙老婆婆双脚肿胀,多次到大医院就诊,化验单开了一大把,片子拍了一袋子,但直到老人双脚肿至双腿,无法行走,也未能确诊。两个女儿几次去医院寻医上门诊治,都被拒绝,最后慕名找到了王争艳。

  王争艳让同事用电动车把她送到大路边,再步行2里路,来到老人住处。

  天已转凉,她先搓热双手,才开始检查,从头到脚,细细查起。此时老人的脚已经开始溃烂,气味难闻。王争艳丝毫没有顾忌,俯下身,一个脚趾一个脚趾掰开仔细观察。老人的两个女儿在一旁哭了,她们都不曾这样看过母亲的脚。

  检查后,王争艳确诊石老婆婆多年的病痛,根子是脚气。她对症下药,老人终于康复。

  “患者粉丝的追随是一名医生最大的幸福”

  王争艳所在医院服务辖区,多是经济能力不高的居民,这正是她生活的境遇。王争艳月收入2300元,丈夫是铁路上一名车工,每月交完各种保险到手的只有600多元。

  一家3口至今“蜗居”在不到50平方米的小屋,读大学的儿子在直不起腰的小阁楼上长到了22岁。

  那年同学举办入学30周年聚会,王争艳花100元钱从商场买了一身新衣服,自认“光鲜”地出席了。

  当选“百姓心目中的好医生”后上台领奖那天,同事们替她借来衣服“撑门面”。“她穿了好几年的老式皮鞋虽然擦得很干净,但仍然与那身衣服不相配。我们看着心里都酸酸的。”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周胜兰说。

  今年初,王争艳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卫生部授予她“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湖北省卫生厅授予她“人民好医生”称号。

  汉口铁路医院党委书记李菊芬说,王争艳其实有点“另类”。虽然追求“小处方”是王争艳和许多同事的共同追求,但在对待提干、评聘职称方面,她却与众不同,“直到临近退休,她才在领导一再的要求下,同意上报主任医师的职称。”

  而她的同学,如今几乎个个是大医院的教授、专家,还有人是名牌医院的副院长。有同学曾多次邀请她到别的医院任职,职位、报酬都很诱人,但都被王争艳谢绝了……王争艳说:“我在鬼门关前走过几遭了,什么名啊利的,不过是过眼云烟。”

  今年56岁的王争艳,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军医,母亲是一名护士。从小受母亲的教育和影响非常大。

  1977年,23岁的王争艳考上了同济医学院,但因为染上了肺结核,不得不休学两年。30岁大学毕业,她在武汉市汉口医院跨入医生的行列,做了11年的住院医师后,在医院下设的四个门诊站点担任全科医生,最后成为一名社区医生。

  每到一处,都有上万的老病人辗转追随,也有新病人慕名而来。病人说:“到王大夫这里看病,顺心,放心,安心。”

  记者观摩王争艳诊病,发现她与病人交流病情少则10分钟,多达半小时。

  “这样是不是效率太低了?”面对记者的提问,王争艳笑着说,你所见的这些病人都是慕名而来的新“粉丝”,只有新“粉丝”才有这个待遇,老“粉丝”不用这样麻烦,熟悉的三两句话就可解决问题,有的甚至只需打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在社区当医生,其实是件很快乐的事。”王争艳说,“看着大家对社区医院从不信任到放心,看着病人从少到多,我特别有成就感。”

  王争艳55岁退休之际,医院返聘她当了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她就任3个月,门诊就扭亏为盈。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