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发现大规模清代侗族鼓楼群
据新华社电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日前在对临口镇官团村进行普查时,发现大规模侗族鼓楼群和一座清康熙年间的爱民碑。
侗族文物研究专家、通道侗族自治县文管所所长杨少勇兴奋地告诉记者,此次发现的清代鼓楼群是我国侗族地区文物的一块瑰宝,鼓楼群和康熙爱民碑的发现,对于研究侗族地区建筑工艺和捐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杨少勇介绍,鼓楼群共有10座,除1座被烧毁仅存遗址外,现尚存9座,分列于官团村中的官团、瑶坪、高街三个自然组。通过查看石碑及鼓楼题梁铭文发现,鼓楼群始建年代为清代中晚期,其中有4座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鼓楼均为纯木穿斗抬梁构架,悬山顶,双坡屋面,两面倒水,屋面覆小青瓦,内部木质构件做工精美,极具当地民族特色。
“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在一个村庄中发现规模如此之大、保存如此完好的鼓楼建筑群,在侗族地区极为少见。”杨少勇说。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我国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地区。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势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等,五彩缤纷。
此次与清代鼓楼群一同被发现的爱民碑,位于临口镇官团村高街组,碑名为“禁革私派”,碑文清晰记载着立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碑为青石质圆头碑,高158厘米,宽91厘米,厚约10厘米,碑底有整块丹霞石开凿成的碑座,高约20厘米。碑文内容主要是当时湖南绥宁府临口司为禁止当地大小官员乱征苛捐杂税而制订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