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金融报
当加拿大温哥华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已经迎来了早春的气息。正如全球经济还在后金融危机中徘徊的时候,中国经济已率先亮出了骄人的“成绩单”。2月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再次印证了这点。
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7%;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
经济基本面健康
“GDP和CPI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数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健康的,政策主导的‘输血型’经济特征开始显现。”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
孙立坚进一步分析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基本与市场预期一致,从目前经济结构看,政府短期内不会改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可能出现反复和波动”。
造血功能待加强
“我们从数据中看到,中国经济仍然存在一些隐患,这正是‘输血型’经济带来的‘后遗症’。”在孙立坚看来,20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年份,要在守住基本面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市场自身造血功能。
具体而言,危机中采用的一系列举措使市场流动性过剩,银行贷款更多地流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形成了一定的“泡沫”风险。初步核算,去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万亿元,增长32.4%;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8万亿元,增长11.8%。
“因此,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对局部进行结构调整,将银行贷款拉回到实体经济。”孙立坚认为,“只有逐步加强市场自身造血功能,中国经济才可能真正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
另悉,2009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9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5万人;国家外汇储备2399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282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0.1%;财政收入68477亿元,比上年增加7147亿元,增长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