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 题:评论: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新华社记者 沈洋 刘欢 王建华
中国民众对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担忧日益加重,政府警惕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经济社会稳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连续多年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今年要求大力改革的呼声比以往更加强烈。这说明有关改革已刻不容缓,而且务必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新华网等主流网站进行的2010年两会热点调查显示,“收入分配”首次登上“两会最关心话题”榜首。全国两会召开前,中国多位高层领导人频繁表态,强调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2月初强调,“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强调,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温家宝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再度明确指出,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强调,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全体人民能否很好地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不断走向共同富裕。
2005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中共中央全会首次在其决议中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作出正式重大调整。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其中包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表明,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新趋势和新特点,中国决策层必须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行调整。
改革开放开始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举措。但是近些年来,城乡居民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差距形成过程中的资源分配不公和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等,造成部分群众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
目前,中国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其面临的挑战和潜在风险更加严峻,要竭力避免增长停滞、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社会动荡,即拉美国家等曾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
据世界银行测算,在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方面,中国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8上升到目前的约0.47,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并且存在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九三学社中央援引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正逐年下降。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中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3倍。
九三学社中央在调研中发现,作为居民收入主要渠道的工资收入,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偏低,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
温家宝2月27日在与全球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时表示,一个社会当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那么注定它是不公平的,这个社会也是不稳定的。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当务之急。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否顺利推进。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方针,加快形成内需外需协调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而要想扩大内需,则必须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抓手正是在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
2010两会发布台
2010两会热点关注
两会高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