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题:台湾可随时接收大陆气象卫星资料——访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中新社记者罗建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此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岸气象领域交流已呈常态化,目前台湾的气象部门可以随时接收大陆的气象卫星资料。两岸气象部门还将探索合作新领域。
2002年,时任气象局副局长的郑国光曾到访台湾。他说,两岸气象领域在“三通”前就有合作。1996年,当时的局长邹竞蒙实现了两岸气象学会理事长最高层次的互访。此谓之“未三通,先通气(象)”。
现在一年内至少有两次较大的活动,就是双方气象部门高层率团互访。其他层面就更多,包括气象资料、信息交换,联合科研,两岸中小学生气象夏令营,气象科普交流,就连两岸电视气象预报主持人都经常交流。大陆也可通过网络接收台湾的气象资料,互为受益,共同提高。
去年11月,两岸气象科学家会聚海南岛,共同规范了双方不同叫法的气象名词,“我们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交流十分方便,连在卡拉0k唱的许多歌都一样,逢上节日,还要用贺年卡、电话、手机短信互相问候,就像一家人。”
郑国光说,台湾气象界一些老专家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情结,大陆的中国气象学会里就有台湾的会员。
每次台风来临之前,两岸还有会商机制。去年“莫拉克”台风后,台湾“气象局长”专门率团到大陆,借鉴和考察了大陆的预报技术和各级政府采取的措施、应急预案等。
两岸在地理上虽有台湾海峡分隔,但呼吸着几乎相同的空气,气象领域相互共通,对两岸居民生活有相当的影响。
郑国光表示,两岸每年都要定期召开“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研讨会”、“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就两岸气象界面临和关心的台风、暴雨、防灾减灾、预报技术、卫星和雷达气象技术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研讨和交流,福建省气象台与台湾有关方面建立了重要天气电话会商机制。
未来,两岸气象部门还将探索合作新领域,包括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灾害风险预报、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等,包括建立和发展适合灾害特性与民情的气象防灾减灾社区推动计划、基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等。
2010两会发布台
2010两会热点关注
两会高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