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缺乏监管,国企会疯狂逐利,有时甚至因其地位优势,可能更“坏”;而私营企业如果监管得好,也能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
“石化行业的炼油能力全部过剩,布局太分散了,100万吨大概100家……发改委一直在说调整石化产业的布局,但话说得不够强硬。100万到200万吨的就应该全部关闭……”近日,在全国“两会”上,上海石化董事长戎光道代表“严厉批评了石化行业存在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这番话听起来义正词严。只是,如此这般的腔调,听起来恁就这么耳熟?我们依稀还记得,多年前,当电信、航空等垄断行业被甫一推上市场化的前台、刚刚有了一点点内部竞争,一些主管官员、业内专家便跳将出来,急吼吼地“反对价格战”和“恶性竞争”,主张“集中资源、提高效率”。那些曾经听起来颇有道理的言论,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和这些行业垄断的相对打破,早已成为笑料,其背后的行业保护之用意,也袒露于历史的进程之间。垄断未必能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打破垄断方能激发行业活力,做大行业蛋糕。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回到戎代表所批评的石化项目的“重复建设”上,我们不妨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如果,这些不隶属于石化两巨头的中小石化项目,均是地方政府投资所建,且没有充分考虑本地的比较优势,属于典型的“拍脑袋项目”,理应受到“严厉批评”,也有必要加以压缩,像此前国营棉纺厂的“压锭”一样进行国有资本的自我纠错。但如果,这些所谓的小石化项目,是由民间资本所投资和运营,其登台和谢幕都是市场说话,由“无形的手”调节,则作为政府,只需加强监管,并无必要去强行干涉。因为一般而言,赚钱这件事,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往往比政府嗅觉更敏感、决策更慎重。
事实是,在这些并非隶属于石化两巨头的中小石化项目中,民营企业为数不少。截至目前,国内民营炼油厂已经超过100家,200万吨以上的企业大概有80家。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它们有理由成为石化行业的新鲜血液,而不应被一些人视为眼中钉。
这么多年来,一些国有垄断巨头在试图打压民营资本,阻止其与自己分一杯羹时,每每祭出“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环保”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对一般公众很有迷惑性。其实,这是个不折不扣的伪问题——如果缺乏监管,政府的企业也会疯狂逐利,有时甚至因其特殊地位提供的便利,可能更“坏”;同样,私营企业如果监管得好,也能提供环保、可持续、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这一点,在一些正在缓慢打破垄断、引入多元竞争的行业中,都能找到例证。
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国有垄断行业的积极意义,早已不必多言,简而言之——其一,成为行业“鲶鱼”,注入竞争活力,提高国有垄断巨头真实的市场搏击能力;其二,迫使国有垄断巨头放弃超额利润,为消费者提供低价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其三,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
亦因如此,民建中央日前提交了一个提案,呼吁破除民营经济在高回报率的垄断行业等领域遭遇的“玻璃门”、“弹簧门”等市场准入障碍。话题不新,比喻却入木三分。仔细想想也是,如果以规模经营之名行固化垄断经营之实,类似的思路仍大有市场,那么,这种无形而强大的“玻璃门”、“弹簧门”,仍将继续阻碍民营资本投身做“鲶鱼”的步伐。 (来源:广州日报)
2010两会发布台
2010两会热点关注
两会高清图